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在中国,卒中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700万,高居全球首位。这种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残疾、语言和认知障碍,甚至影响心脏和呼吸功能,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旦发生卒中,除了及时治疗外,制定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同样重要,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复发、致残和死亡风险。科学研究表明,高血压、肥胖、低心肺适能(VO2 peak,峰值摄氧量,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脏、肺、血管运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动脉硬化以及低水平的身体活动是卒中的风险因素。因此,加强锻炼和身体活动,提升心肺功能,对于改善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卒中患者应该选择哪种运动方式呢?2024年8月7日,临床神经病学、脑血管病专业领域的顶级期刊《卒中》(Strok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卒中后心肺适能的益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章,对比了不同的运动强度对卒中患者的益处。研究发现,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运动(HITT)在提升心肺适能方面,效果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
研究对象为82名卒中后6个月至5年的患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两种不同的锻炼计划:一种是每周三次、每次19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TT),包含10个1分钟的高强度运动,穿插9个1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另一种是每周三次、每次20至30分钟的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所有运动均在自适应卧姿踏步机上完成。运动共持续12周,随后进入8周的随访期。
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在心肺适能(VO2 peak,峰值摄氧量)上的改善是中等强度持续组的两倍。具体而言,高强度组在运动12周后的峰值摄氧量提升了3.52mL/kg/min,相当于每千克体重每分钟多消耗3.5mL氧气;相比之下,中等强度组仅提升1.76mL/kg/min。而且高强度组的这一改善在随访8周后仍高于临床重要阈值(1.71mL/kg/min,阈值为1.0mL/kg/min),中等强度组则未能达到(0.67mL/kg/min)。此外,两组在步行耐力上均有所提升。
这项研究为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研究者指出,参与研究的患者身体功能相对较好,未来仍需要针对身体功能受损的患者进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无论是否患病,大家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规律的生活和运动习惯。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之《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律的日常身体活动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并且身体活动量或强度与脑卒中风险之间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具体来讲,日常总身体活动量每增加4个代谢当量(相当于慢跑1小时),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可下降5%,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可下降6%。因此,规范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总时间不少于150分钟、活动程度中度级别以上(活动时心率达到120次/min以上),可选择如慢走、慢跑、游泳等项目,如果辅以肌肉强化(抗阻)训练,则效果更佳。但一般的轻体力活动,断断续续的体育活动不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应鼓励大家积极活动,只要从事一些中度或剧烈的体育活动,就有益于减少脑卒中风险。
同时也要提醒大家,运动中如遇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做到“四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END
如您想要了解更多卒中详情或进入病友群交流,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脑医咨询助手并备注疾病名称:1862170562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