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历史悠久,神经外科先驱关颂韬和赵以成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率先开展了国内最早针对三叉神经痛、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神经梅毒、髓内肿瘤、外周神经病变的手术。其后,冯传宜、王维钧、尹昭炎、任祖渊等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鞍区疾病、恶性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底肿瘤、脊柱脊髓疾病、神经急重症、功能神经外科等。拥有神经显微镜、神经内镜、术中磁共振、神经电生理监测平台、神经导航设备、术中超声、超声吸引刀、激光刀等设备。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是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博士后流动站;连续五年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前七,连续三年在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前五。每年举办多场全国神经外科品牌会议,牵头制定和撰写垂体腺瘤、脑胶质瘤、重症管理、肌张力障碍等共识、指南、著作及译作。“垂体腺瘤的规范化诊治和垂体功能重建”华夏医学奖二等奖、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临床规范化诊治推广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脑胶质瘤全病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推广”获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脑功能性疾病体系建立与应用”获华夏医学奖一等奖。科室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研经费将近4000万。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高质量发展,科学的专业组模式、完善的青年培养体系、顶尖的专业技术和设备,将更好地为广大神经外科患者服务,为推进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赵元立
第三期
"鼻-颅途径”移植干细胞的机制探索
专家简介
赵元立 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199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6-202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作为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国内最先开展神经导航和微创手术。临床工作重点集中在疑难复杂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的开颅和血管内介入复合手术、心脑血管共患病协同防治等领域,近年来还积极开展脑机接口、3D打印脑网络修复重建等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1999年和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Johns Hopkins医院进修学习。2005年起担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外科和老年肿瘤专业组主任,作为课题组骨干成员,参与多项脑血管病和颅脑肿瘤的国家重点科技研发项目,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科技奖励。2015年至2022年兼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五、六、七届青年委员会副主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15年起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选国之名医、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2020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累计发表SCI论文8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分。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22人,硕士40余人。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
赵元立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包新杰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首席。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
·获得奖项:成果“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临床规范化诊治推广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关键技术与机理研究”获得教育部自然成果奖二等奖。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另外,主持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目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6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
包新杰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李振威 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包新杰教授。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尤其专注于经鼻移植神经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研究。
·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另外拥有发明专利1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
李振威 博士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