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2024)
卓秀伟1 李久伟1 孟令丙2 熊晖1 方方1 邹丽萍3 于泽谋1
1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45;2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内科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 102218;3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医学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北京100853
通信作者:于泽谋,Email:yuzemou@163.com
【摘要】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识别其病因是优化治疗和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关于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方法,目前多参考国外研究数据,但尚未达成统一。本文梳理了现有的分型方法及其亚型定义,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疑问和歧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儿童医院收集的中国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数据,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分型方法(COIST分型方法),即:炎症性(I)、血管结构异常(S)、易栓症(T)、心脏疾病(C)、其他可确定病因(O)、原因不能确定;并列出了各亚型疾病。希望这一新的分型方法能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和讨论,以期进一步完善,从而方便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和快速识别儿童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关键词】卒中;脑;动脉缺血;儿童;病因;分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304864)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40408-00816

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arterial ischemic stroke,AIS)可长期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1‑3]。我国暂无儿童AIS流行病学数据,国外报道年发病率为1.28/10万[4]。近20年来,有关儿童AIS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分型包括危险因素分型、病因分型及解剖学分型,不同的分型各有利弊;部分亚组疾病难以归类为其中1种分型,可能同时归类于2个或多个亚型。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分型,更有助于指导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现有儿童AIS的分型方法,分析其利弊,并结合本中心数据提出新的病因分型,即COIST分型。

一、儿童AIS的定义

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更新了儿童卒中管理指南,提及成人卒中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儿童[1]。将“缺血性卒中”定义为由于脑、脊髓、视网膜血管病变导致的局灶性梗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持续超过24h或致死,需具有神经影像学、病理学和(或)其他客观证据证明有局灶性缺血性损伤[5]。本文主要讨论“缺血性脑卒中”。术语“儿童AIS”中“儿童”的定义,多指非新生儿[6‑7];部分定义也包括新生儿[8‑9]。“AIS”的定义,国内既往多参考成人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0],即:(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面神经功能全部缺损;(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2022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首次发表了《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专家共识》[11]。根据该共识,“儿童AIS”定义为1月龄至18岁儿童由于脑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导致神经影像学显示缺血性病灶;或无影像学改变时,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h。该共识将“儿童”定义为1月龄至18岁,未包括“新生儿”,更符合临床,也减少了歧义。与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0]相比,有以下不同:(1)未强调“急性起病”,考虑到儿童,特别是幼儿症状可能不典型或未及时识别;(2)不再使用“神经功能缺损”描述临床表现,而使用“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考虑到儿童AIS抽搐发作多见,后者更合适。笔者认为,该定义更简洁、准确。

二、儿童AIS分型


(一)国际儿童卒中研究(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troke Study,IPSS)分型

2011年,IPSS提出儿童AIS危险因素分型,广泛应用于儿童卒中和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12‑15]。该研究纳入676例1月龄至18岁AIS患儿,同一危险因素可以归类于多组别,同一患儿亦可以有多个危险因素。IPSS将儿童AIS危险因素分为以下10种亚型:动脉病(53%),心脏疾病(31%),慢性系统性疾病(19%),血栓前状态(13%),急性系统性疾病(23%),慢性头颈部疾病(10%),急性头颈部疾病(23%),感染(24%),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2%),其他(22%)。
IPSS分型中“动脉病”定义为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脑动脉异常(除外孤立性血管闭塞)。IPSS分型将危险因素分为10个亚型,且列举了不同亚型对应的疾病,这使得对儿童AIS评估更加全面和细致。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患儿常常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多种发病机制共存,确实难以归类于某一类别。但该分型项目较多,病因和危险因素并存,且部分重叠。

(二)儿童AIS标准化分型及诊断评估(Childhood AIS Standardized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Evaluation,CASCADE)分型

2012年,IPSS工作小组提出了CASCADE标准[16‑17]。根据解剖学将儿童AIS分为7型,即:小血管病、单侧局灶性脑动脉病、双侧脑动脉病、主动脉/颈动脉病、心源性栓塞、其他、多因素。“小血管病”影像学诊断为常规血管造影提示小口径动脉多发狭窄,确定诊断需要结合病理结果;“单侧局灶性脑动脉病”可细分为单侧前循环受累伴侧支形成、单侧前循环受累不伴侧支形成及后循环受累;“其他”包括2种情况,即病因不明及其他可识别的病变部位但无法分类。
IPSS工作小组对该分型方法进行了一致性评估,结果发现“心源性栓塞”和“双侧脑动脉病”这2个亚型的一致性较高,其他亚型一致性较低,总体评价可靠性中等[18]。笔者有几点思考:(1)同一疾病根据受累血管部位不同,归类不同,如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既可归类于亚型“小血管病”,也可归类于“单侧局灶性脑动脉病”;烟雾血管病既可以归类于“双侧脑动脉病”,在发病初期只累及单侧血管时也可归类于“单侧局灶性脑动脉病”;(2)近年来局灶性脑动脉病(focal cerebralarteriopathy,FCA)研究较多,多定义为累及单侧前循环动脉血管的局灶性或不规则狭窄性病变[17];但CASCADE分型中“单侧局灶性脑动脉病”包括后循环血管病变,定义不一致[19];(3)“多因素”这一亚类是指病变解剖部位多于1个,但无法归于现有分型,似乎与“其他”这一亚型部分重叠,如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卒中样发作、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ADA2基因突变)等;(4)该分型标准主要以解剖因素为首要分类点,病因因素考虑较少,对治疗指导价值有限,我国学者较少应用该分型方法。

(三)AHA/ASA分型

根据2019年AHA/ASA新生儿和儿童脑卒中的管理指南,将儿童AIS的病因分为4型[1],即:心源性、动脉病、易栓症和系统性病因(炎症性和遗传/代谢性)。(1)“心源性”病因:有卵圆孔未闭、先天性心脏病、获得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2)“动脉病”分类:颅外动脉病(如颅颈动脉夹层、旋转性椎动脉综合征/椎动脉V3段假性动脉瘤)及颅内动脉病(如FCA、烟雾血管病);但部分颅内颅外均可受累,如Takayasu动脉炎、ACTA2基因突变、肌纤维发育不良等。(3)“易栓症”分类: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4)“系统性病因”包括炎症性、遗传/代谢性和结缔组织病,其中“炎症性”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其他风湿性疾病;“遗传/代谢性”包括PHACE综合征、法布里病、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卒中样发作、多聚酶γ1(polymerase gamma 1,POLG1)基因突变等;“结缔组织病”包括非特异性心血管疾病、Ⅳ型Ehlers‑Danlos综合征、Loeys‑Diet综合征等。
该分型方法为病因分型,共4型,简洁清晰。相比IPSS危险因素分型,“动脉病”及“心源性”2个亚型基本一致,但“系统性病因”的定义不同。有以下思考:(1)婴幼儿常见的外伤后AIS如何归类?(2)感染导致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合并AIS如何归类?(3)白血病合并AIS如何归类?(4)外科术后出现AIS如何归类?另外,部分疾病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归类存在分歧,部分学者归类于“易栓症”,部分归类于“系统性病因‑遗传/代谢性”;再者,对于“血管炎”,部分学者归类于“动脉病”,部分归类于“系统性病因‑炎症性”。

(四)我国AIS诊疗共识分型

2022年我国AIS诊疗共识总结了以下病因:血管病变、心脏异常、血液系统异常、感染、头颈部创伤、遗传性疾病,还提及器官移植后及病因不明的特发性AIS[11]。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该共识使用术语“血管病变”,不是“动脉病”,包括动脉夹层、FCA、血管畸形、系统性血管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2)该共识提出“血液系统异常”,将“易栓症”及镰状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白血病、严重脱水、高脂蛋白血症等均归类于该病因分类;(3)将感染、头颈部创伤、特发性病因单独提出。

(五)国内文献中的分类

2007年,北京儿童医院总结了251例脑卒中患儿,其中AIS157例(占62.5%),按照病因学分为5类:心源性(8.9%);血管源性(21%),包括烟雾血管病、血管炎、血管畸形等;血液学疾病(10.8%),包括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其他已明确病因学疾病(26.8%),包括感染(病毒性脑炎、水痘带状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结核性脑膜炎等)、头部外伤以及其他(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卒中样发作、疫苗注射后、CO中毒等);特发性脑卒中(32.5%)[20]。该研究中,同一患儿只能分于某一类。
2019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总结了75例儿童AIS,30.67%的患儿存在多种危险因素,5.33%的患儿未找到明确危险因素。可识别的危险因素有感染(73.33%)、易栓症(33.3%)、烟雾血管病(14.67%)、外伤/轻微头外伤(12%)、心脏疾病(9.33%)、疫苗(4.0%)、高脂血症(2.67%)、高血压(1.33%)和动脉炎(1.33%)[21]。有以下几点思考:(1)该分型方法有重叠,“感染”指急性神经系统症状前2周内合并发热的呼吸道感染,而非“感染性/后血管炎”;(2)提及“轻微头外伤后AIS”这一幼儿常见病因。
2021年,北京天坛医院总结了172例儿童AIS,其危险因素分类方法参考IPSS分型[22‑23],包括动脉病(77.32%)、心脏疾病(8.12%)、慢性系统性疾病(5.81%)、血栓前状态(0)、急性系统性疾病(0.58%)、慢性头颈部疾病(5.81%)、急性头颈部疾病(8.14%)、不明原因(7.56%)。有以下几点思考:(1)相比于IPSS分类,该研究未涉及亚型“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因为重复的原因;(2)该研究中烟雾血管病占68.6%,明显高于其他报道,考虑因为该院外科水平较高,存在患者偏倚;(3)我国AIS研究需要多中心研究。
2023年,北京儿童医院总结了129例儿童AIS,参考AHA/ASA分型分为以下5型:心源性(5.43%)、动脉病(36.43%)、易栓症(4.64%)、其他(27.13%)及病因不详(26.36%)[24]。该研究中,亚型“动脉病”包括烟雾血管病(13.18%)、FCA(11.62%)、不能分类的动脉病(7.75%)、动脉炎(1.55%)、纤维肌发育不良(1.55%)、椎动脉夹层(0.78%)。值得注意的是:(1)该研究无“系统性病因”这一亚类,将动脉炎归类于“脑动脉病”,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归类于“其他”;(2)提及“外伤后AIS”这一幼儿常见病因,归类为“其他”;(3)增加亚型“病因不详”,临床工作中,未明确病因和检查不全均较常见。

三、提出新分型—COIST分型

目前关于儿童AIS不同分型方法及亚类定义的一致性较低,参考既往分型方法,综合考虑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结合北京儿童医院既往收治的380例AIS患儿,提出新分型—COIST分型(表1),共分为6型:炎症性(inflammatory,I);血管结构异常(vascular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S);易栓症(thrombophilia,T);心脏疾病(cardiac diseases,C);其他可确定病因(other identifiable causes,O);原因不能确定。在此,诚挚希望同行讨论并订正,行一致性评价。
有如下几点说明:(1)提出“炎症性”的亚型,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相关性”,考虑到免疫炎症反应为其重要发病机制,将FCA‑炎症型(FCA‑i)和其他感染性(后)血管炎均归类于亚型“感染相关性”,避免了重复;(2)仍使用“易栓症”这个术语,而非“血液系统异常”,考虑高凝状态是重要发病机制;在本中心的数据中,遗传性易栓症非常少见,而白血病相对较多,故将白血病归于“易栓症‑获得性”亚组;我国镰状细胞贫血极少见,缺铁性贫血导致AIS亦少见,且机制较为复杂,未在表中列出;另外血栓性微血管病在本分类中未提及,因为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该综合征;(3)无“系统性病因”这一亚型,考虑到该定义概念模糊,诸多疾病均可归为该亚型;(4)从发病机制上讲,未提及“低灌注”,如严重脱水、休克,考虑到可能与多种疾病重叠,如各种心脏疾病、手术;不再将“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卒中样发作”作为AIS病因,此病需与AIS进行鉴别,本质上不符合AIS的定义;(5)成人TOAST分型的亚型之一为“多病因”,定义为发现2种以上病因,但难以确定哪种病因与该次缺血性卒中有关;斟酌再三,舍弃该亚型,儿童AIS病因常复杂多样,望尽可能明确其原发病及主要病因;(6)该分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手段,概括地说,“炎症性‑非感染性”可能适合免疫治疗,“炎症性‑感染相关性”需要积极抗感染或联合免疫治疗;“血管结构异常”可能适合抗血小板治疗;“易栓症”可能优先选择抗凝治疗。
综上,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儿童AIS的不同分型,在本中心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分型,旨在让广大临床医师更清楚地认识该病,尽快明确病因,及早干预,改善患儿预后,同时提高临床数据分析的一致性。
作者贡献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