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发布 | 759阅读

【手术技术总结】五种螺钉技术在先天性C2-3融合椎合并椎动脉高跨情况下的解剖适应症、安全有效性评估

范涛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菅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近日,三博脊柱团队关于先天性C2-3融合椎合并椎动脉高跨情况下的置钉选择的临床手术技术和经验的临床论著在国际专业期刊Neurosurgical review刊登发表。该论文描述了椎动脉高跨的术前置钉评估策略,提出了一个螺钉选择的算法,并介绍了三博脊柱团队关于先天性C2-3融合椎合并椎动脉高跨的置钉选择,并对各种技术进行了解剖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的分析。本文系统性的总结了不同螺钉的效果,对这种罕见疾病的治疗提供了7天-24小时全天候作战的策略。

我们制定了C2-3融合椎体的螺钉选择算法。C2关节面下螺钉适应证广、融合率高、准确性高,被认为是首选的备用螺钉。In-out-in螺钉在闭塞或远隔VA的情况下是可行的选择。由于C3椎弓根螺钉精度较低且解剖适应症狭窄,因此被认为是次要选择。椎板螺钉和侧块螺钉虽然适应症广泛,但融合率最低,被列为第三备用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椎板螺钉具有最高的精度,可以合理地用于优势VA侧,以确保安全性。

▼C2-3融合椎骨置钉选择算法如图

术前放射学评估标准

术前放射学评估示意图

C2-3融合椎置钉示意图

临床病例资料的螺钉组合如表所示

典型病例:
(A)该患者存在C2-3异常融合和异常分节,右侧优势椎动脉高跨。
(B)CT显示狭窄的峡部高度和充分的内侧高度。
(C)对此我们植入了C2关节面下螺钉。
(D)关节面下螺钉可以通过内倾达到最长的骨质把持。
(E)在C3椎弓根植入了螺钉。
(F)右侧峡部高度、内侧高度均小于正常。
(G)对此,我们植入了椎板螺钉。
(H)临床稳定性可靠。

附:原文


范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
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兼三系主任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专家组副组长
亚太颈椎学会国际执委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
2012年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

自1995年来一直从事脊髓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研究,曾参与脊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于2012年获得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荣誉称号。

提出缺血予处理对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Surgical Neurology, Vol.52(3):299-305, 1999)。以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微创脊柱手术技术相结合理念,全方位展各种脊髓脊柱外科手术8000余台。包括: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脊髓内肿瘤及椎旁、脊柱原发和转移肿瘤的的同时,可采用脊柱内固定技术矫正与维护脊髓肿瘤合并的脊柱侧弯、脊柱后突等严重脊柱畸形。提出Chiari畸形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进一步完善规范了该类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发表在 Neurosurgical Review (2017);根据颅底凹陷合并与不合并寰枢椎脱位及脊髓空洞的分类特点,采用减压结合枕颈固定或C1-2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Neurosurgical Review 2019);采用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颈椎病、椎管狭窄及脊柱退变性疾病;提出并建立颈椎病单元的理念和方法,改进并提高了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采用通道微创脊柱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内病变。

专业特长:神经外科常规疾病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血管病、外伤、畸形等);颅-颈交界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颅-颈交界关节稳固技术;环-枕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显微手术治疗;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脊髓内肿瘤及椎旁、脊柱原发和转移肿瘤的的同时,可采用脊柱内固定技术矫正与维护脊髓肿瘤合并的脊柱侧弯、脊柱后突等严重脊柱畸形;腰骶皮毛窦、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脊柱裂、骶管内肿瘤、脊髓栓系的显微手术治疗;微创显微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椎病、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神经根痛和椎管内肿瘤切除及脊柱内固定技术;脊髓脊柱损伤、感染、骨髓炎的显微手术治疗;选择性显微手术脊髓后根切断、高位脊髓切开、脊髓电刺激器安装治疗肢体痉挛和疼痛。


菅强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专注于脊髓脊柱外科疾病研究,尤其是颅颈交界区畸形。在《Spine Journal》《Neurosurgical Focus》《Neurospin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篇。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