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4日发布 | 1184阅读

【中国声音】JAMA发表王拥军团队最新原研TNK静脉溶栓的ORIGINAL研究成果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孟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李姝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2024年9月12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拥军教授团队主持的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盲法终点、非劣效性的III期临床试验ORIGINAL试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发病4.5小时静脉溶栓窗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替奈普酶(TNK)在90天时的良好功能结局方面不劣于阿替普酶,且安全性相似。



研究概述


阿替普酶是发病后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也是目前获批使用的主要溶栓剂。替奈普酶是一种新型溶栓药物,基于阿替普酶的三个氨基酸结构位点修饰而来,具有半衰期长、对纤维蛋白结合特异性更高、单次推注给药等优势。
该研究于2021年7月14日开始入组,历时2年纳入来自中国55家分中心的150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1489例患者被1:1随机分配,替奈普酶组纳入744例,阿替普酶组纳入745例。研究人群的中位年龄为66岁,女性占30.4%,中位NIHSS评分为6.0分。除3例患者之外,所有患者均在卒中发病4.5小时以内接受溶栓治疗,大约一半的患者(53%)在3小时以内接受溶栓治疗。两组中共有373例患者(25.5%)在基线时进行了CTA或MRA检查,其中130名患者(35%)发现血管闭塞,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
主要疗效结局:90天良好功能结局(mRS评分为0或1)方面,替奈普酶组比例为72.7%(532例)、阿替普酶组为70.3%(515例)(RR=1.03[95%CI,0.97-1.09];P=0.003),置信区间的下限高于预先定义的非劣效性边界(0.937)。安全性结局:根据ECASS III定义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替奈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均有9名(1.2%)。替奈普酶组有3例患者死亡,而阿替普酶组有5例患者死亡。亚组分析表明:80岁以上的患者接受替奈普酶治疗有获益趋势,在其他预设亚组中主要结局无差异。
本研究是继TAAIS、TNK-S2B、ATTEST、NOR-TEST、EXTEND-IA TNK和AcT等替奈普酶溶栓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之后又一重要证据,ORIGINAL研究纳入了更广泛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人群(包括轻型卒中患者、接受EVT的患者等),进一步巩固了替奈普酶在中国人群的临床应用证据。这项研究的结果与之前研究者发起的试验结果一致,标志着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替奈普酶是安全有效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溶栓药物选择。


作者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孟霞、李姝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拥军教授为通讯作者。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神经内科教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期刊主编。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JM、LANCET、JAMA、BMJ等期刊发表论文900多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中源协和生命医学成就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世界卒中组织(WSO)最高成就奖—“主席奖”、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拥军 教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