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例 分 享
直窦慢性血栓支架植入术

患者:老年男性
主诉:因意识模糊入院,外院影像学评估提示双侧丘脑、基底节后部和局部中脑弥漫肿胀病变,性质待定。入院后DSA提示直窦近端闭塞,并脑深部动静脉瘘,见多条细小供血动脉,引流至直窦,流出道受阻。管壁高分辨MRI提示直窦-窦汇处慢性血栓闭塞。经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一个多月,患者症状却进一步加重,昏睡、卧床不起和二便失禁。复查影像学发现脑深部病灶明显增大,水肿明显。经多学科会诊后,认为双侧丘脑、基底节和中脑病变与直窦慢性血栓闭塞关系密切,建议优先血管内介入开通直窦闭塞,如有必要再进一步介入治疗合并的动静脉瘘。患者家属同意介入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中导丝通过直窦闭塞段后,先行球囊预扩张,而后植入一枚颅内自膨式支架,又进行了球囊后扩张。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逐步改善,影像复查显示直窦显影通畅,双侧丘脑、基底节和中脑病变明显缩小。最终患者恢复良好,步行离开病区。一月余后患者复诊时,已经恢复日常工作,影像复查发现脑内病变基本吸收,直窦显影通畅。
术前影像评估
入院后MRI:双侧基底节、丘脑和中脑位置异常信号,伴组织肿胀。
入院后增强MRV:左侧横窦远端闭塞,直窦近端闭塞。
三维黑血高分辨T1-SPACE平扫和增强:直窦近端慢性机化血栓,显著强化。
经治疗后症状逐步加重,入院约一个半月后复查MRI:病灶范围明显扩大,伴显著水肿。
介入手术过程
局麻
右股动脉穿刺置5F鞘:脑动脉造影
右股静脉穿刺置8F鞘:介入治疗
125cm 4F多功能管+6F长鞘(90cm Cook)同轴,泥鳅导丝引导,将长鞘超选至左颈内静脉远心端;泥鳅导丝导引中间管(6F 115cm)进入左横窦,长鞘上高跟进至左乙状窦,增强支撑。.014”导丝(Command 14 300cm)配合微导管试图通过慢性闭塞超选直窦,多次尝试未成功,后微导丝突破闭塞进入上矢状窦,微导管跟进,造影确认位于上矢状窦真腔,把微导丝头端送至上矢状窦前部,交换出微导管,保留固定此微导丝。
再送入一Command 14微导丝,旋调方向,配合微导管,成功突破闭塞进入直窦,微导管跟进,造影确认位于真腔,送入微导丝头端置于直窦远端,交换出微导管。
以2*15mm、3*30mm、4*30mm球囊扩张直窦和左横窦远端慢性血栓闭塞位置,后BAT技术将中间管送入直窦,造影示:虽有引流恢复,但直窦近端和左横窦远端管腔显影差。
经微导管于直窦近段和左横窦远段送入一自膨式颅内支架(EP2 4*39mm),确认定位后,释放支架。
而后,以4*30mm球囊进入支架腔进行后扩张。
支架植入后中间管造影示直窦近段和左横窦远段管腔恢复显影。
术后影像复查
介入治疗后一周复查MRI:病灶范围明显缩小,已无明显水肿。
介入治疗后一月余复查MRI:原有病灶已经基本吸收。
选择介入治疗的原因:此患者慢性直窦血栓闭塞,阻碍脑深部静脉血引流,合并引流到直窦的较小型动静脉瘘,加重了脑深部静脉压力,导致深部脑组织瘀血水肿病变,介入再通治疗可通过改善脑深部静脉引流,降低局部静脉系统压力,阻止病情进展加重,并可能促使深部脑组织病变的逆转。
介入治疗效果:介入开通慢性直窦血栓闭塞后,患者临床症状逐步改善,在不长的时间内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影像学随访发现脑深部组织病变逐步减轻,最后基本消失。

*文章转载自“淮左名都”公众号,脑医汇获授权转载发布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
中国神内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介入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
长期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神经介入和脑血管病影像。完成近千例神经介入治疗手术,熟练掌握各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择期和急诊手术,在复杂高危脑动脉缺血病变和脑静脉窦狭窄/闭塞介入治疗领域有一定造诣,尤其是脑静脉窦血栓闭塞介入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较早将管壁高分辨MRI和多模式CT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诊治,极大提高了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对药物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目前已应用于数千病例,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内领先。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