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3日发布 | 1944阅读

【领航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徐硕教授:以科技为翼,推动神经外科精细化发展

脑医汇

徐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达人收藏

中国神经外科历经百年岁月,如今已迅速崛起,各亚专业学科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为更好促进神经外科各亚专业学科交流,脑医汇-神外资讯倾情打造《领航者》专访栏目,邀请国内各大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分享学科发展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探索学术创新的前沿方向,推动中国神经外科各个亚专业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期我们请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徐硕教授,聚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发展前沿,共享其医疗管理和癫痫诊疗之突破。


01

神外资讯:徐教授您好,您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助理和教学主任,能否分享一下您在医院和科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和取得的成果?

徐硕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作为山东省神经外科领域的先驱,历经65载春秋,经数代人不懈奋斗,现已位列国内神经外科前沿阵营。我作为该科室的青年成员,致力于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贡献绵薄之力。作为主任助理,我的主要职责在于辅助科室领导,监督并优化医疗管理工作。近年来,科室硬件设施虽未显著更迭,然医疗服务量却实现了飞跃式增长。具体而言,2023年度,科室门诊与急诊接诊量突破50000(人次)大关,出院患者近6500人次,较往年有显著提升。步入2024年,此增长态势得以延续,这归功于科室精细化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及全体同仁的团结协作与不懈努力。
五年前,我科帕金森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平均住院日长达10天至2周。经持续优化,包括优化术前评估、标准化手术流程(SOP)及术后管理,特别是实施ERAS快速康复策略后,去年DBS的平均住院日缩短至不足6天。目前,神经外科在齐鲁医院全院CMI排名中名列前茅,手术量占比逾90%,其中四级手术占比约63%,在此背景下,全科平均住院日亦压缩至不到9天,成就斐然。本人在此过程中亦有所贡献。
近期,DRG付费模式对科室管理提出了时间、成本及药耗控制的新挑战。我将持续辅助科室主任深入研究政策,细化管理措施与绩效方案,旨在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与费用,促进医疗质量持续优化。
在教学领域,我科自创立之初便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视其为人才培养的基石。作为山东大学教学点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培训基地,我们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等多层次教学任务,去年我科有24位研究生顺利毕业,我们获“优秀教学集体”殊荣,李刚主任亦荣获山东大学第十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优秀荣誉称号及研究生创新成果奖;2024年山东省住培结业考核中,我科学员通过率达100%。我于去年接任教学主任一职,并于今年上半年通过中国医师协会培训考核正式上岗,现正积极适应教学主任之职。随着医院成为山东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指标已纳入职称晋升与科室绩效分配范畴,目前我们正探索细化政策以激发广大同事教学热情,相信当前政策已奠定良好基础。

02

神外资讯:您在癫痫、运动障碍等功能神经外科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脑科学技术在癫痫诊疗中的具体应用?在将脑科学技术应用于癫痫诊疗的临床实践中,您遇到了哪些主要的挑战?

徐硕教授:

脑科学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且备受瞩目的领域,其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技进步。脑机接口技术的兴起,如Neuralink项目及国内临床试验,展现了脑科学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助力截瘫患者恢复功能。尽管神经外科的日常工作可能不及上述前沿技术引人注目,但功能神经外科与癫痫外科等领域预示着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尤其是Neuralink、脑机接口与癫痫治疗中的电生理信号采集与分析技术,紧密相连。回溯历史,20世纪50年代,法国Talairach与Bancaud医生已开创性地提出立体脑电图(SEEG)概念,通过精细电极植入患者脑内,从而明确致痫灶的位置、范围及与功能区的相互关系。截至目前,SEEG已成为致痫灶定位诊断的金标准,并作为极少数能将患者脑内电生理信号实时导出体外进行分析处理的技术之一,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优化SEEG手术实施,神经外科医生需协同内科、儿科、电生理、影像、核医学及神经心理学等多学科专家进行多学科讨论,开展术前评估。随后,依托图像后处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精确定位致痫灶,精心设计电极植入方案。手术过程中,与工程师紧密合作,运用手术机器人确保电极植入的毫米级精准度。病灶切除阶段,则结合神经导航、术中唤醒、术中磁共振、神经调控及激光间质热凝(LITT)等技术进行治疗。
将脑科学应用于癫痫诊疗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在技术、硬件层面,如手术机器人的缺失将显著延长电极植入时间,降低手术精准度,并增加并发症风险;二是若无图像后处理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仅凭肉眼和经验易遗漏隐蔽的致痫灶与结构性病灶。作为癫痫外科医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思维层面,我们不仅需如侦探般细致分析,构建科学的解剖电临床假说以探寻致痫灶;同时,还要似工程师般整合新技术,并维持传统神经外科医生的技能,执行复杂颅脑手术,如功能区皮层发育不良切除、大脑半球离断术等。若非热爱癫痫外科,很难持之以恒。

03

神外资讯:您在机器人辅助SEEG诊疗难治性癫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能否简述一下这项技术的优势?您如何看待手术机器人在功能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领域的治疗价值和前景?

徐硕教授:

SEEG作为致痫灶定位的高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起即在山东省率先开展该手术,并于2018年引入机器人辅助技术,迄今已承担山东省半数以上SEEG手术,常规采用手术机器人辅助,涵盖国内外多品牌设备。SEEG主要用于评估药物难治性及局灶性癫痫,其优势在于能微创覆盖双侧深部脑结构,电极纤细(直径不足1㎜),精准捕捉周边电信号,实现双侧及深部精准植入,并可在此基础上实施射频热凝治疗,达到诊疗双重效果。然而,每台手术需根据患者病情高度个体化设计,可能需植入多达数十枚电极,每枚均需精确避开重要结构,控制精度至毫米级,对术前规划及手术操作构成严峻挑战。
SEEG发展初期,受限于技术条件,依赖于X线平片与栅板技术,现在都难以想象当时之艰难。随着CT、磁共振技术的引入,SEEG逐步采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而今,随着手术机器人的普及,SEEG技术风靡全球。手术机器人以其高精度与高效率,成为SEEG植入的理想选择。据国外文献报道,采用手术机器人可平均缩短SEEG手术时长222分钟,效果显著,彰显了手术机器人与当前SEEG手术的完美契合。
当前,我院神经外科不仅运用SEEG技术,还广泛采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立体定向活检、DBS、LITT及球囊压迫、血肿与脓肿穿刺引流等多种治疗,均取得显著成效。手术机器人作为高效工具与平台,其效用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目标与方法。

04

神外资讯:在癫痫治疗中,术前评估被普遍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有专家特别强调,术前能够精确定位到致痫灶对于治疗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您如何看待术前评估中精确定位致痫灶的重要性,以及这一步骤在癫痫治疗策略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徐硕教授: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遇患者因顾虑手术效果非绝对而选择不进行手术。当前,即便是全球顶尖的癫痫外科中心,术后一年内无发作率也仅约80%,受限于多种客观因素,如病灶与功能区紧密相邻或重叠,为保护患者功能,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此现象更多归因于术前评估的准确性。致痫灶具有隐匿性,与脑肿瘤等明确病灶不同,难以直观定位,即便通过SEEG技术确定,其术中表现亦可能与正常组织相近甚至一致。特别在肿瘤相关性低级别肿瘤中,致痫灶可能非肿瘤本身,而是周边异常皮层,这些皮层特性可能更接近正常皮层。因此,术前能够精确定位到致痫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常说“指哪打哪”,在医疗实践中,术前评估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手术切除的准确性,其核心在于明确“指哪”即癫痫病灶定位。鉴于癫痫致痫灶及其网络的高度复杂性与抽象性,当前检查手段如磁共振、PET等影像学方法难以捕捉细微结构或功能变化,阳性病灶与真实致痫灶的重合率有限。同样,脑电监测,尤其是头皮脑电,易受干扰且信号可能弥散,即便是颅内脑电SEEG亦面临抽样误差或采样率问题。因此,术前评估需综合病史、生物学分析、影像学、视频脑电监测及神经心理学等多维度信息,并由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参与讨论,以去伪存真,描绘致痫灶及癫痫网络全貌,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癫痫诊疗中心为例,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三级综合癫痫中心,我们定期举行疑难病例MDT讨论,汇聚儿科、内科、外科、电生理、影像、核医学及病理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分析病例,弥补个体知识局限,实现更精准的病情评估与治疗指导。

05

神外资讯:在您的研究中,有哪些尚未解决或挑战性的神经科学问题引起了您的特别关注?您如何看待当前神经外科领域的技术革新对临床治疗带来的变革?

徐硕教授:

本人专注癫痫外科领域,研究兴趣涵盖SEEG技术及癫痫的神经调控疗法。SEEG主要精确描绘局灶性癫痫病灶,旨在彻底切除以实现病情控制,故适用于局灶性癫痫治疗。然而,面对诸如脑炎、广泛外伤及不明原因所致全面性发作的癫痫患者,尤其是当致痫区域与关键功能区重叠、无法直接切除时,或术后效果未达预期者,神经调控疗法或成为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案。

我常向患者比喻,癫痫犹如脑内噪音,源头似“大喇叭”。对于局灶性癫痫,目标是定位并移除此“喇叭”,以恢复宁静。但面对全面性癫痫或功能区癫痫,因“喇叭”遍布或位置敏感,直接移除不可行或风险高。此时,神经调控如同佩戴降噪耳机,通过电波对抗癫痫噪音,虽噪音未绝,却能有效减轻影响,提升生活质量,且创伤微小,这就是神经调控效果之所在。

本中心自十年前就开展癫痫手术,近年来也开展了一些DBS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涵盖ANT、STN、CMT等多个靶点,成果显著。个人尤为关注迷走神经刺激(VNS)技术,特别是患者筛选、疗效评估及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应答率优化。新近,国内已引入带心电感应闭环刺激的VNS系统,我已初步尝试植入,其疗效正待评估,但据现有的临床研究来看,此技术或较传统VNS提升疗效约10%。因此,如何精准筛选患者以最大化闭环刺激疗效成为关键。DBS与VNS均通过左侧迷走神经植入,但DBS靶点多样,包括ANT、STN、CMT、丘脑枕、海马及小脑等。针对不同患者精准选择靶点、精细调整程控参数,以平衡疗效与副作用,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专家简介


徐硕 副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研究员、副主任医师、临床副教授

. 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助理、教学主任

. 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 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立体定向脑电图及脑定位学专业委员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 山东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

.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NCI、Neuro Oncol、Br J Canc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著多篇,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学术奖励

. 主要从事癫痫、运动障碍、颅神经疾病等功能神经外科诊疗工作,擅长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外科及神经调控治疗等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