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3日发布 | 3550阅读

探索突破,引领未来!西南医院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专家访谈纪实

脑医汇

冯华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飞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黎海涛

西南医院

李建军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林勇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达人收藏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研究和治疗始终是医学界瞩目的焦点。今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宣布成立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此举不仅彰显了医院在整合胶质瘤诊疗与研究优质资源方面的领先地位,更深刻体现了医院致力于在胶质瘤临床诊疗和药物研发领域实现新突破的坚定决心。


脑医汇-神外资讯特别邀请了多位西南医院在脑胶质瘤领域的资深专家接受采访,专家们分享了对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的未来展望以及他们对脑胶质瘤研究的深刻见解,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1

专访西南医院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
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冯华教授



神外资讯:


冯主任您好,祝贺西南医院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顺利成立,您作为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请您为大家分享一下西南医院成立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冯华教授:

胶质瘤作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全部脑肿瘤的一半,危害极大。目前世界各国在此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且治疗效果有限,治疗成本高昂。

基于此,西南医院决定成立专注于脑胶质瘤的多学科研究中心,依托于平台雄厚的基础,整合相关科室优质资源,旨在为胶质瘤的临床诊疗和药物研发带来新突破


神外资讯:


西南医院在胶质瘤治疗领域拥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各学科的发展建设情况,以及有何独特的优势之处?

冯华教授:

西南医院在胶质瘤研究方面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无论从研究规模、广度和深度而言,我们的团队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院士领衔的病理科团队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推动了胶质瘤病理研究的发展。

此外,我们神经外科在胶质瘤的精准外科手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我担任科室主任以来,就把胶质瘤的诊疗作为科室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此,我曾专程前往被称为“世界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之一”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学习先进的手术技术,比如唤醒麻醉技术,对于胶质瘤的精准切除和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团队也因此在2010年荣获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神外资讯:


目前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具备哪些“硬实力”来支持脑胶质瘤的精准诊疗及科研发展呢?

冯华教授:
在神经外科和病理科的牵头下,我们整合了医院内所有与胶质瘤相关的科室,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科研实体。

我们拥有先进的设备,如7T核磁共振,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供应胶质瘤的血管网络,有利于术中从源头上阻断胶质瘤的供血,提高手术效果。此外,3.0T术中核磁设备的应用,通过术中影像学判断,提高了胶质瘤手术的全切除率。我们还采用了TOMO精准放疗技术,显著减少了放射治疗中的误差。这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实力,都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在胶质瘤精准诊疗方面的能力。


神外资讯:


请问您对于西南医院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的发展有何展望?您期待未来其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又有何评价标准呢?

冯华教授:
我期望中心能够在精准手术和精准治疗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手术治疗效率。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新型物理成像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如太赫兹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切除肿瘤,同时更好地保留大脑的功能区。这一项目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并在2019年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我们团队在胶质瘤诊疗领域第二次拿到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望未来,我希望我们的中心能够在胶质瘤的临床、基础研究以及转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提高诊疗水平,为人类攻克胶质瘤这个难题做出独特的贡献。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心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中国一流的胶质瘤研究中心。




2

专访西南医院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
建设执行主任李飞教授




神外资讯:


李教授,您好。我们中心的名字是“西南医院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是否意味着中心的定位是否既聚焦于临床诊疗,也致力于基础研究?

李飞教授:
我们成立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希望整合全院有志于从事胶质瘤治疗和研究的力量,共同推动胶质瘤诊疗水平的提升。我们不局限于MDT诊疗模式,还集结了影像科、病理科、神经外科、内科等多个科室的中坚力量,致力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并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多中心的脑胶质瘤专病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患者的病历、影像、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便于研究者调取数据进行分析。

同时,中心还设立了多个研究项目,包括前沿进展性课题,如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探索等,另外还有临床转化研究及探索性较强的项目,如太赫兹技术、影像算法研究等。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我们致力于将这些前沿技术实实在在地应用于患者身上,以推动胶质瘤诊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神外资讯:


在脑胶质瘤的临床诊疗方面,请问团队是如何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可以分享吗?

李飞教授:
我们提供一站式的全程管理服务,开设了脑胶质瘤专病门诊。患者自进入医院起,即由专业团队全面负责诊断、治疗和随访工作。在今年8.19医师节来临之际,医院还推出了冯华脑胶质瘤知名专家团队,团队内的专家每天开展门诊服务,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周期内都能得到同质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神外资讯:


您作为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对于未来中心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划及展望呢?

李飞教授: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服务患者的宗旨,致力于提升救治质量和优化就医体验。我们将着手建立临床转化平台,促进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包括专病库的建立、临床医学转化研究团队的组建,以及资料管理、临床研究监管和患者随访体系的完善。

我们还将积极寻求区域和国内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搭建起一个区域化的甚至是全国化的交流和交叉研究的平台,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神外资讯:


面对胶质瘤治疗的挑战,您认为未来的突破方向在哪里?

李飞教授:
首先,我认为手术仍然是提高脑胶质瘤预后的关键。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手术流程,提高整体的手术技术和水平。第二,深入理解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开发新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此外,综合治疗,包括新型物理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比如,我们近期开展的声动力联合免疫治疗的治疗方案就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最终,我们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开发方便、依从性好的诊疗模式,还要注重人文关怀




3

专访西南医院放射科黎海涛教授




神外资讯:


黎教授,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西南医院影像科的学科建设成果,以及在胶质瘤的影像诊断上有哪些特色?

黎海涛教授:
西南医院影像科自1941年成立以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影像、诊断、医疗服务与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我们的设备也从最初的0.2T磁共振发展到现在的7T磁共振,这一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胶质瘤的影像诊断方面,我们运用特殊磁共振技术如波谱成像(MRS)、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这些先进的影像技术对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对术后复发的监测和患者生存率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外资讯:


您认为影像科在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尤其是在MDT团队当中,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该如何去扩大及发挥其重要作用呢?

黎海涛教授:
影像科在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周两次的读片会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影像资料不全的病例,团队会积极建议患者进行补充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完整性。

MDT会诊集合了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脑外科和神经内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大家集思广益,共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这一模式对提升患者诊疗水平和生存期具有显著帮助。

神外资讯:


您对西南医院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的未来有何期待或设想?

黎海涛教授:
中心的成立对患者是一个福音,我期待它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带来科研成果的突破。我对中心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4

专访西南医院肿瘤科李建军教授




神外资讯:


李主任您好,作为西南医院脑胶质瘤中心的骨干成员,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西南医院肿瘤科的学科建设成果吗?尤其在神经肿瘤领域,有哪些特点及前沿进展呢?

李建军教授:

西南医院肿瘤科包含肿瘤内科和放疗。通过整合肿瘤内科和放疗的资源,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胶质瘤的治疗中,我们以外科手术为主导,同时辅以化疗和放疗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例如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我们中心一直遵循国际上推荐的STUPP方案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和疗法,比如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和肿瘤疫苗等,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神外资讯:


目前针对胶质瘤涌现了很多的药物治疗的尝试,包括靶向药物的研发以及老药的新用等,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您的治疗经验?

李建军教授:

新药物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比如,针对IDH1/2突变的一些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就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新型疫苗如DC疫苗也在临床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

同时,我们也在尝试老药新用,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如洛莫司汀有良好的血脑屏障透过性,已经有二期的研究证实其与替莫唑胺联合使用能够有进一步的生存获益。

神外资讯:


在参与到脑胶质瘤医学研究中心之后,您期待未来脑胶质瘤诊疗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或者标准呢?

李建军教授:

我们对于中心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卞院士团队在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探索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转化为临床应用。

特别是在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中,电场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等方案的应用前景广阔,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对于低级别胶质瘤,特别是高危2级胶质瘤的治疗方案,我们也在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优化治疗方案。


5

专访西南医院病理科林勇医师




神外资讯:


分子病理检测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也使病理科在胶质瘤诊疗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请您谈谈在目前西南医院脑胶质瘤诊疗中,病理诊断在其中的价值和特色?

林勇医师:

在胶质瘤的诊疗过程中,病理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诊疗的第一步。我们通过多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包括HE染色、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来准确确定肿瘤的性质和级别,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关键的信息支持。

我们的分子检测平台已经具备NGS、PCR、甲基化等多种先进技术,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基因变异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神外资讯:


随着脑胶质瘤精准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可及,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可以如何提高分子病理检测率?

林勇医师:

提高分子病例的检测率需要注意多个方面。首先,临床医生送检的组织样本质量至关重要。其次,我们的检测流程必须规范、严谨。

此外,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也是提高检测率的关键。我们正在积极引进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以期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分子检测在MDT诊疗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期待通过多学科诊疗手段的进步,帮助脑胶质瘤患者更好的获益,这是我们MDT团队的初衷。





专家简介


冯华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专业技术少将,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重庆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重庆市首批学术学科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
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重庆市医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第一届卒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创伤杂志(电子刊)》《脑出血》《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等杂志副总编辑。
先后主持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队科研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逾1.1亿元。获批发明专利26件,其中国际PCT专利11件;主编(译)专著11部,其中英文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168篇(IF>5.0 6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7项。

李飞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脑胶质瘤和颅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809”项目、“十二五”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经费10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已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文20篇。参编专著21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件。

黎海涛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专委会神经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专委会重庆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疗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医学人工智能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放射学杂志》《陆军军医大学学报》《磁共振成像》《局解手术学杂志》《实用放射学》等多部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李建军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医师分会委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抗癌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林勇 主治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主治医师,讲师,重庆市病理学青年委员会委员,从事病理诊断工作10余年,专长于神经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发表中英文文章5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参编专著7部。


识别二维码,前往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神经外科科室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