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生率约为10-34%[1,2],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较单发动脉瘤患者发病风险更高,需要更积极的治疗[3]。通过外科手术夹闭多发动脉瘤具有一定挑战,尤其是对于不同血管流域的动脉瘤。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一定优势。介入治疗经历了从单纯弹簧圈栓塞,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为代表的血管重建,进一步发展到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为代表的血管重建。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降低了手术难度。未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会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时也不断改变更多临床术者对动脉瘤治疗理念。
本期“术”说卒中由重庆西区医院赵泽楠、梁鸿、蒋晓江教授分享Tubridge密网支架联合X-track导管治疗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
1. Inagawa T.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multiple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s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Izumo City, Japan. Acta Neurochir (Wien). 2009;151:1623–30.
2. Solander S,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y using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J Neurosurg. 1999;90:857–64.
3. Vajda, J.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high risk condition. Acta Neurochir (Wien). 1992; 118(1-2): 59-75.
01
01
患者男性,60岁。
病因:头晕半年,发现颈动脉动脉瘤1周。
简要病史: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昏沉感,伴头痛,无耳鸣,无言语不清,无四肢麻木、乏力,未予以重视,症状未见好转,遂于2024-7-10 院外就诊,门诊完善头颈部CTA:右侧颈内动脉C4段多发动脉瘤,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颈动脉多发动脉瘤”收入我科。
入院查体情况: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02
术前检查:
下肢血管彩超:
1.右侧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2.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心脏彩超:
1.心脏各腔室大小正常;
2.三尖瓣轻度反流;
3.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胸部CT:
1、双肺纹理增多。
2、双下肺野钙化灶可能。
MRA及头颈部CTA为院外资料。
术前DSA正侧位造影,通过3D工作位测量出右侧颈内动脉C4段多发动脉瘤大小:其中一个动脉瘤大小约为3.7mm×1.8mm,另一个动脉瘤大小约为3.1mm×2.1mm。
正位造影
侧位造影
3D重建
03
诊断结果:
造影见该患者右侧颈内动脉C4段多发动脉瘤,动脉路径迂曲。
手术计划方案:
颈内动脉C4段多发动脉瘤且动脉瘤位于同一部位对称处,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较复杂,考虑使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但患者载瘤动脉较迂曲,C4段平直段较短,拟于C6平直段释放后缓慢回撤C4平直段继续释放。
术中涉及器械
8F 90cm长鞘
6F 115cm X-track颅内远端导管
Fastrack微导管
0.014inch 200cm微导丝
5.5mm*30mm 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04
1
穿刺及建立通路:
麻醉成功后,患者平卧位,双侧腹股沟区常规消毒、铺巾,取右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cm处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成功,利用置换导丝置入8F 90cm长鞘。顺长鞘,在导丝导引下置入6F 115cm X-track颅内远端导管至颈内动脉C2段。并完成工作位造影。
测量:
载瘤动脉直径:近端直径5.28mm,远端直径5.15mm。
2
微导管到位:
X-track颅内远端导管轻松到位至C3段,导丝携Fastrack微导管顺利跨过动脉瘤输送至颈内动脉C7段。
3
支架到位及释放:
沿Fastrack微导管输送5.5mm*30mm 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整体通路系统稳定,于右侧颈内动脉C6段平直段部分回撤微导管打开支架。
4
支架释放:
将支架系统和微导管缓慢回撤至C4平直段后继续等张释放,瘤颈处推密,继续缓慢释放直至支架尾部。
5
微导丝按摩支架:
3D多角度造影后,仔细检查支架贴壁的情况,将Fastrack微导管通过导丝,重新输送至远端血管。使用J型导丝在支架内按摩。
6
术后正侧位造影及支架透视:
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瘤顶未显影。
7
术后3D:
支架打开充分。
术前:双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5天,监测AA、ADP情况。
术中:替罗非班10ml,术中动脉推注(术后6ml/h,24小时停用前6小时桥接双抗)。
术后:双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半年,根据随访结果调整用药。
治疗体会
对于同一部位对称出现的多发动脉瘤,单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即可治疗该复杂病变,化繁为简,不仅减少手术风险,同时节省患者费用。
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通过推送瘤颈处的推密,可以使支架金属覆盖率进一步增加,促进动脉瘤愈合。同时良好的贴壁性、抗扭折性,能够适应迂曲的血管。支架两根铂铱显影丝,能让术者直接观察到支架的打开状态和远近端的定位。其独特的双螺旋显影丝设计,便于术者正确判断支架的贴壁性。
X-track颅内远端导管头端柔软,安全高到位,过弯能力强,术中导管顺利到位、支架在释放过程中稳定。充分体现X-track颅内远端导管良好的通过性和稳定性。

术者简介
赵泽楠
重庆西区医院
重庆西区医院(九龙坡区二院)神经疾病中心神经外科副主任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中共党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重症与促醒学组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2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及统计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注册发表医学新型专利2项。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2部
指导专家
梁鸿
重庆西区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重庆西区医院(九龙坡区二院)神经疾病中心神经外科主任
原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专家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青委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创伤急救专业委员会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分会委员、神经重症分会委员
重庆市区县医学头雁人才
重庆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垂体瘤学组、神经内镜学组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好医生”、重庆市九龙坡区工伤鉴定专家库入库专家、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技服务专家库入库专家、重庆市九龙坡区最美医务工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首届“九龙英才”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全国“2015年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副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SC16篇,参与的“神经内镜技术在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入选中国专家共识
擅长:显微神经外科、内镜神经外科、介入微创手术,主攻颅脑肿瘤(垂体瘤、胶质瘤、脑膜瘤、颅内转移瘤等)、颅脑外伤、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等)及功能神经外科(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等)、脊柱神经外科(颈椎病、椎管肿瘤等)等
蒋晓江
重庆西区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重庆西区医院神经疾病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兼睡眠医学中心及神经内科主任
重庆市睡眠研究会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睡眠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兼行为管理学组副组长
全军神经病学专委会睡眠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重庆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睡眠学组组长
重庆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专委会睡眠学组组长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及《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重庆医学》等期刊编委等
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救治、脑卒中二级预防措施、慢性失眠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以及顽固性失眠症的治疗等。在国内率先开展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获三医大新业务新技术认证,该项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10年)及三等奖(2015)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