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自发性或创伤后大脑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血管破裂出血且血液积聚超过三周后开始形成的浆液性血肿。并且,这种浆液性血肿会阻碍凝血的再吸收,进而引发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介导的级联反应,促成脑膜层的慢性炎症和血管生成。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cSDH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年患者在手术后面临较高的复发风险。这一高风险群体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男性、患有糖尿病、脑萎缩患者、血肿宽度超过20毫米,以及接受过抗血栓药物治疗的人群。因此,针对不适宜手术的患者以及降低复发率的需求,药物治疗正在研究中。
当前,最有效的治疗组合是地塞米松和阿托伐他汀;然而,这种组合与增加的死亡风险相关。贝伐珠单抗为重组人源化单克隆免疫球蛋白G1,作为一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拮抗剂,通过结合VEGF-A来抑制VEGFR1/2受体的作用。贝伐珠单抗被用作许多癌症治疗的辅助药物,并且也是青光眼和早发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非标签用药。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在小鼠模型中降低了VEGF和IL-6的水平,并减少了血管生成、炎症和毛细血管通透性。
2024年6月12日,《World Neurosurgery》发表了一项关于“贝伐珠单抗治疗cSDH疗效的小鼠实验”(doi:10.1016/j.wneu.2024.06.036)的临床前研究,其中对比了地塞米松-阿托伐他汀联合组治疗cSDH的效果。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疗效良好,效果与地塞米松-阿托伐他汀联合组相当,能够有效减少血肿体积,小鼠耐受性良好,并且未发生体重减轻的情况。鉴于cSDH是一种老年人和脆弱人群疾病,而且贝伐珠单抗动物模型的治疗结果呈现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和耐受性特点,研究认为贝伐珠单抗或有望成为一种可行的cSDH治疗替代方案,并可以为未来的研究阐明其疾病背后的病因学机制。
几乎同时,2024年6月17日,一项关于安维汀®(英文商品名:Avastin® ;通用名:贝伐珠单抗注射液、Bevacizumab Injection)动脉内注射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开放标签、非随机、平行分配、I/II期临床试验研究——“动脉内注射贝伐珠单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AI)(NCT06510582)”正式启动招募。本次临床试验旨在验证脑膜中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cS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席研究员是来自Cooper神经学研究所的Jane Khalife博士。
根据美国ClinicalTrials.gov官网的最新消息,该项目预计共纳入140例患者,并将在2028年6月17日完成总体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一年随访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参与者数量。次要终点包括:血肿复发率、血肿完全消退率、部分血肿清除率、血肿大小的变化、临床症状率,以及多个临床神经症状量表的综合评估。
纳入标准:
. 成年患者(≥18岁)。
. cSDH的放射学证据,包括:
1)首次外伤或事件发生后硬膜下血液持续存在超过10天;
2)存在混合密度血液;
3)存在硬膜下膜。
. 可以获得知情同意和《健康保险便携性和问责法》(HIPAA)授权。
排除标准:
. 怀孕、哺乳或在参与研究期间不愿意采取避孕措施。
. 伴有SDH以外的颅内病变(例如颅内恶性肿瘤)的患者。
. 已知对贝伐珠单抗过敏的患者。
. 具有占位效应放射学证据的患者。
. 患者因SDH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 患者在SDH发作前两周内接受过开颅手术或钻孔手术。
. 存在cSDH除外(创伤以外)的继发性病因,如潜在的血管异常或肿瘤。
. 需要对患者进行紧急手术撤离。
. 非凸性cSDH,因为脑膜中动脉不会供应该区域。
. 尝试纠正后仍存在凝血异常,血小板计数<100,000和/或国际标准化比率<1.5。
. 具有已知血管造影禁忌症的患者。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将预先接受苯海拉明和类固醇的用药。
. 患者已知有活动性全身感染或败血症。
. 患者对用于清醒镇静/监测麻醉护理(MAC)的麻醉药物有抵触情绪。
. 由于合并症的晚期病情,患者的预期寿命不到六个月。
. 患者的病前改良Rankin评分(mRS)为5或更高。
. 同时参与另一个研究方案的试验治疗研究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