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介入领域,微导丝的选择至关重要,鉴于脑血管的细小、脆弱及迂回特性,理想的微导丝需具备出色的扭控性、卓越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支撑力。以往,术者常依赖于Stryker品牌的synchro导丝,其独特的海波管设计赋予了极佳的操控性能。近期,我有幸尝试了深瑞达公司推出的星舰一号导丝,同样采用了先进的海波管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其体验与synchro导丝颇为相似,令人印象深刻。
本次手术,我们全程采用了国产微导丝产品,深切体会到国产医疗器械的进步与崛起,其品质已完全不逊色于进口产品。这不仅是对“中国制造”的一次有力见证,也预示着未来国产医疗器械将在更多细分领域为临床医生带来丰富且可靠的选择。
本例手术是大脑前动脉微小动脉瘤,对于导丝有很高的操控性要求,深瑞达星舰一号导丝的优异操控性更是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与支持。期待国产医疗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患者:男,51岁。
主诉:脑梗后发现颅内动脉瘤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因脑梗塞住院治疗,行DSA检查发现大脑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日规律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无其他既往史。
查体情况:神清语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双眼直、间接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等深,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引出。无颈强,病理征阴性。
造影提示: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手术方案:
大脑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拟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本例手术由于是微小动脉瘤,为了追求致密栓塞效果,故而考虑采用铆钉技术。通过用支架压住弹簧圈来追求更致密的瘤颈口覆盖。
8F导管鞘
8F导引导管
5F中间导管
HEADWAY 17微导管
深瑞达星舰1号微导丝
Jr支架
弹簧圈
工作角度动态片:
正位片:
侧位片:
微导丝到位顺利,过程中导丝扭控性及指向性极佳,可以非常轻松越过A1直达A2段,且在到位过程中,微导丝顺应血管走形,有良好的柔顺性。
由于微小动脉瘤位置刁钻,朝向上方,在微导丝引导下,推送栓塞微导管,微导管在导丝的引导下,到达大脑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内(第1次)。因为动脉瘤比较小,且瘤体朝向上方,造影时看到微导管离开动脉瘤内,沿着微导丝重新送入微导管。
栓塞微导管到位
在微导丝引导下,推送栓塞微导管,微导管在导丝的引导下,到达大脑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内(第2次)。
栓塞微导管到位
预先将部分弹簧圈推出至瘤腔。
栓塞微导管栓塞过程
精准释放支架过程1:
精准释放支架过程2:
最终将部分弹簧圈填至瘤腔,支架释放后位置理想(部分弹簧圈压在支架外)。
术后患者状态良好,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三日后出院。
国产深瑞达星舰一号导丝性能优良,本次使用深瑞达星舰一号导丝有良好的操控性,达到1:1的扭控性能,导丝轻松送到达大脑前动脉A2-A3段,且能将栓塞微导管安全送到达微小的动脉瘤腔内,导丝安全性极高,导丝在血管中的形态和血管形态一致。
这类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确实会对栓塞术者构成相当大的挑战。这类动脉瘤由于体积小,使得微导管在操作中难以保持稳定,得益于导丝良好的扭控性和导丝良好的支撑性能,术中两次成功地将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此外,编织型小型Jr支架因其具有更密的金属覆盖,能够为动脉瘤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和保护,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这种支架的设计特点使其更适合用于处理小型且复杂的动脉瘤,为患者的长期康复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郑树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诊医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重大疾病与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类脑智能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化疗与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CBNS师资委员会委员
神经介入资讯「Neuro-Intervention」编委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
福建省脑卒中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
福建医科大学校友会志愿服务分会监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诊疗和脑肿瘤的生物治疗。精通脑出血、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脑/脊髓动静脉瘘、脑静脉窦血栓(静脉性梗死)、脑静脉窦狭窄、脑梗死、急性颅内外大动脉梗塞或栓塞、颈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等脑血管病的诊疗。专注头晕、头痛和烟雾病及其综合征的诊治。在国内较早提倡分区栓塞(MCP)理念治疗复杂脑动脉瘤以及提出MT-TDSA技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提出PEISSERM技术治疗血泡性动脉瘤。于福建省内率先将基于Pressure Cooker Technique(PCT)的多模态技术应用于脑动静脉畸形的治愈性栓塞
主持及参与福建省自然基金3项。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与福建省重大专项研究1项,参与编写和翻译《锁孔神经外科》、《Neurosurgical Operative Atlas:vascular neurosurgery Third Edition》等多部专著。拥有神经外科AR导航和脑内穿刺定位器等多项专利,在World Neurosurgery 和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杂志上发表SCI 近50篇。参与编写《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Stroke&Vascular Neurology、neurosurgical review,、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等多家SCI常邀审稿专家
陈绍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硕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主要从事颅脑创伤、脊柱退行性病变、脑脊髓血管病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