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发布 | 816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神经介入-狭窄
脑血管-动脉瘤
脑血管-颈动脉狭窄

【OCIN CASES】教学病例-47:Fastunnel球囊扩张导管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强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吕楠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王川川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主  编: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执行主编:赵开军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题目:

Fastunnel球囊扩张导管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coexisting with parent artery stenosis using Fastunnel Balloon Catheter


摘要:

58岁女性,因“左侧肢体麻木2周”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应用Fatunnel球囊微导管行狭窄扩张并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A 58-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numbness of left limbs  for 2 weeks. DSA detected a fusiform aneurysm of right  ICA terminal coexisting with parent artery stenosis. Fastunnel balloon catheter was used to dilate the stenosis and then deploy a LVIS stent to treat the aneurysm.



前言

颅内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并不少见,两者具有一些相同的致病因素(如高血压、吸烟、饮酒、年龄等)。动脉狭窄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的诱因之一。既往研究显示未破裂动脉瘤与脑动脉狭窄的共患率为2.3%-7.0%,发生部位以颈内动脉(36%)和大脑中动脉(27%)为常见。

由于动脉狭窄的存在使得动脉瘤治疗的技术难度与并发症风险增加,Fastunnel球囊导管的应用为该类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病例简介

患者:58岁女性

主诉:左侧肢体麻木2周

现病史:患者于2周前因左侧肢体麻木于当地医院检查,行DS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末端梭形扩张伴临近远端动脉狭窄,为行进一步治疗来院

既往史:2型糖尿病病史,口服药物控制情况欠佳

查体:未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诊断:1.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合并狭窄 2.2型糖尿病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外院MRA

外院DSA

外院3D-DSA

我院脑CT增强灌注提示右侧大脑半球显著低灌注

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左侧大脑前动脉A1供应双侧A2,左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多发硬化狭窄,后交通动脉圆锥。

左侧椎动脉造影

右侧椎动脉造影

右侧颈内动脉造影:颈内动脉末端梭形扩张伴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A1缺如

测量情况:狭窄远端1.54mm,最狭窄处0.82mm,狭窄近端2.27mm,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2.22mm


策略分析

该患者因缺血症状起病,CTP示右侧大脑半球明显低灌注,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有手术指征,同时狭窄近端合并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瘤体呈梭形扩张,治疗应以支架重建为宜。由于两病变临近,支架需同时覆盖狭窄及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可能面临打开困难或再狭窄的风险,故决定狭窄行球囊成形后,以编织辅助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该策略应用传统器具需经过多次交换,而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能够直接释放LVIS支架,显著减少操作步骤,从而提高安全性。


术前药物准备

术前3天,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


手术材料

通路导管:GMAX 100cm

球囊扩张导管:Fastunnel 2.0/10

弹簧圈微导管:Echelon 10

微导丝:Synchro

支架:LVIS 3.5/22

弹簧圈:Orbit


手术过程

GMAX .088到位,选取工作角度。

Synchro导丝导引Fastunnel至临近狭窄段。

继续跟进Fastunnel覆盖狭窄段。

缓慢充盈球囊至3atm。

扩张后狭窄明显改善。

弹簧圈微导管超选到位。

经Fastunnel释放LVIS覆盖狭窄及动脉瘤。

填塞弹簧圈。

支架位置稍远,回收后再次释放。

撤出弹簧圈微导管,完全释放支架。

微导丝按摩改善贴壁。

术后造影(角度1)。

术后造影(角度2)。

术后CT未见异常,患者术后未及新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讨论



1、该患者属于动脉瘤合并远端狭窄,且是症状性狭窄。若采用分期治疗策略,一期的狭窄治疗会对二期动脉瘤治疗产生干扰,故采用一期治疗。


2、动脉瘤瘤颈宽,包绕载瘤动脉超过180°,相较于激光雕刻支架,编织支架能够更好的保护载瘤动脉。

3、编织支架治疗颅内狭窄,从目前的单中心报道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再狭窄率未见显著增加,但还需要进一步高质量研究。

4、手术策略一般采用球囊预扩,以利于后续支架的打开与贴壁,扩张后再根据动脉瘤类型及血管尺寸选择合适的支架种类与型号,然后在支架辅助下进行动脉瘤的填塞。

5、通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进行狭窄预扩和支架成形;同时支架又可以在近端辅助动脉瘤栓塞,有效减少了手术步骤。但需要注意,Fastunnel外径较粗(3.9F),在6F导引导管内无法兼容另一根0.017”微导管,因此需要提前使用长鞘或8F导引导管满足器械对于内腔的需求。


学习要点



1、颅内狭窄的存在使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并发症风险增加,特别是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对于这一类疾病应从治疗策略、器具选择、药物治疗等方面充分考虑。

2、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应用为颅内动脉瘤合并狭窄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球囊预扩张后通过球囊导管输送释放支架,减少了反复交换的操作,提高了安全性与有效性。


点评专家:刘建民教授

1.动脉瘤合并狭窄病变并不少见,对此类病变需要全面考虑动脉瘤形态、狭窄程度与性质、两者相对位置关系,以制定合理策略;

2.Fastunnel球囊导管的应用为这一类型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期待更多的经验和数据积累。



点评专家简介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国家卒中中心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长

OCIN主席;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执委;2011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主席;2016/2021 WLNC主席;东亚神经介入大会(EACoN)主席

脑医汇-神介资讯主编


术者简介



李强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学者。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出血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和上海市卒中学会理事等。

师从刘建民教授,擅长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烟雾病、脑供血动脉狭窄和急性脑梗死等血管病的介入和显微外科治疗。主持各类项目1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WFITN论文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吕楠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美国Houston Methodist医院访问学者,上海理工大学联合硕士生导师。以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主要方向,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6部。




王川川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毕业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以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

OCIN专区

OCIN.png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86内容1787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