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72岁。
主诉:因“反复头晕伴双眼黑朦感10天”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呈昏昏沉沉感,每天发作数次,近3日逐渐加重,头晕发作与体位头位变化相关,时有天旋地转感,伴四肢出汗发麻,有四肢发软感,每次持续30分钟至1小时,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既往史:2年前有脑血供不足史,当时表现为四肢失张力,住院内科治疗后好转。
入院查体:神清,构音清晰,双瞳等大等圆,对光灵敏,伸舌居中,双侧肢体肌力Ⅴ级,病理征(-)
影像资料
2年前CTA图像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狭窄,基底动脉管腔正常。
术前CT:双侧基底节区、脑室旁腔隙腔梗灶。
术前MRA: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狭窄,基底动脉近段重度狭窄。
术前MRI:左侧丘脑小梗死灶(亚急性期),双侧额顶叶、侧脑室旁、基底节区、脑干、右侧小脑半球多发缺血灶、小软化灶。
T1
T2
DWI
FLAIR
术前CTP:双侧大脑半球灌注均等。
CBF
CBV
MTT
DT
术前高分辨MRI:基底动脉局部斑块,AHA type V型,管腔狭窄约90%;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斑块,AHA type VI型,管腔狭窄约70%;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斑块,AHA type VI型,管腔狭窄约80%。
TOF
T1
T2
T1+c
T1
T2
术前DSA:基底动脉重度狭窄,AICA存在。
LCCA
RCCA
LV
RV
术前OCT。
术前讨论
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存在重度狭窄,较三年前相仿,且双侧大脑半球灌注均等,不考虑责任病变。而基底动脉存在重度狭窄,较前新发,患者有后循环症状,脑梗责任病变与血管狭窄位置匹配,症状反复出现,家属积极介入手术治疗,因此决定先行处理基底动脉狭窄病变。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加奇生物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75*15mm
自膨式闭环支架 4.0*16mm
手术过程
6F 90cm 长鞘置于右侧椎动脉近段,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小脑前下动脉起始处未充分显示。
6F 115cm 中间导管置于V4段,0.014inch 微导丝通过基底动脉病变段到达左侧大脑后动脉P2远端。
在0.014inch 微导丝的引导下,OCT导管到位,并行OCT检查。
OCT结果可见病变段管腔狭窄,局部纤维斑块为主,伴脂质斑块形成。
交换使用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 2.5*10mm扩张病变段。
扩张后造影显示狭窄有改善,但管腔有一定回缩。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75*15mm到达病变段,进行扩张。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释放后,造影显示狭窄段较前改善。
通过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引入自膨式闭环支架 4.0*16mm,并于狭窄段平稳释放。
为行OCT检查,0.014inch 微导丝穿过自膨式闭环支架 4.0*16mm。
在0.014inch 微导丝的引导下,OCT导管到位,并行OCT检查。
OCT结果可见管腔明显改善,病变段支架贴壁完好。
术后复查造影显示狭窄明显改善,AICA血管存在,远端颅内血管无明显缺失。
Dyna-CT显示自膨式闭环支架 4.0*16mm贴壁情况尚可。
术后情况
➢术后查体:
术后全麻苏醒后,查体神清,构音清晰,双瞳等大等圆,对光灵敏,伸舌居中,双侧肢体肌力Ⅴ级,病理征(-)。
➢术后复查:
术后1天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出血及梗死灶。
病例总结
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可导致后循环缺血,引发脑梗,出现头晕、肌力下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内科治疗无效或症状持续加重的情况下,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是当前最常用的介入手术方案。
本例患者存在前循环、后循环的三处狭窄病变,有2年前CTA佐证、基底动脉有明显狭窄进展,患者头晕症状明确,且存在脑梗症状加重,影像学证实基底动脉近段AHA type V型斑块,DSA造影证实基底动脉近段局限重度狭窄。由于患者同时存在前后循环狭窄,且后循环狭窄2年内加重,因此拟采用OCT检查充分观察病变情况,联合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考虑过多的交换次数增加手术风险,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通过单根导管解决了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两个操作,减少了导丝导管的重复交换,实现了支架的平稳置入。
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明确斑块性质可以更好的指导手术操作。传统的做法需要球囊导管和支架微导管两种器材进行同轴交换,过程中微导丝的前后移动可能会影响分支血管,增大患者的手术风险。对本例而言,使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可以最大化简化操作步骤,有效减小术中过多操作带来的风险,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术者简介
朱悦琦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上海交大医学院博士生导师,Mayo clinic访问学者。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工作秘书及青年工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青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脑血管动脉瘤、脑缺血性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9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31.0。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上海市启明星、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果、上海交大晨星学者计划、上海交大医工交叉重点项目、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交大医学院双百人计划、申康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资助。
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介入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lacent neur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Journal of endovascular therapy》等杂志审稿人。获“国之名医-青年新锐”、“中国介入新锐”称号。
邓江山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神经病学博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上海卒中学会青委会委员、上海卒中学会血管内治疗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慢病管理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秘书。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预防和介入治疗,擅长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研究方向: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及围手术期管理。
主持上海市卫生局课题一项,中国卒中学会中匈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发表SCI文章16篇。
张一然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医师,朱悦琦教授团队成员。
上海交通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博士。
主要从事神经介入和消化道介入临床综合治疗。
研究方向为血管支架、消化道支架。主要涉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的修饰改性、水凝胶、静电纺丝、支架覆膜等领域的基础及临床交叉研究,擅长小鼠、兔、犬、猪相关模型的构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近5年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8篇,最高影响因子IF=30.849,获得发明专利1项。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