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陈鹏宇医师、周玉会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Spetzler-Martin III级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按改良的SM分级量表分层的单中心12年经验》,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法国利摩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Charbel Mounayer教授团队评估了用于治疗不同大小、重要功能区和静脉引流模式的SM III级AVMs的先进血管内技术,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在《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Natália Vasconcellos de Oliveira Souza, et al. Neurosurgery. May 15, 2024. doi: 10.1227/neu.0000000000003016】
血管内治疗作为Spetzler-Martin(SM)III级脑动静脉畸形(AVMs)的一线治疗,目前证据较为有限。在本文中,法国利摩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Charbel Mounayer教授团队评估了用于治疗不同大小、重要功能区和静脉引流模式的SM III级AVMs的先进血管内技术,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在《Neurosurgery》上。
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治疗的SM III级AVMs数据:大小(S)、重要功能区(E)、引流(V)、血管结构特征(动脉和静脉动脉瘤、静脉引流和静脉狭窄)、治疗策略(单动脉途径、双动脉技术、静脉途径、动静脉联合以及伴选择性暂时性血流阻断的经静脉血管内栓塞 [TFATVE] )、新辅助治疗和既往栓塞次数(图1)。根据修改后的SM分级对AVMs进行分类如下:小型(S1V1E1/III-)、中型/深部(S2V1E0/III)、中型/重要功能区(S2V0E1/III+)和大型(S3V0E0)。记录治疗并发症(出血性和缺血性)、临床出院和6个月的预后(改良Rankin评分0-2,mRS)及血管造影闭塞率。
图1. 双动脉栓塞术。
A:脑CT显示破裂脑AVM导致的中线额叶血肿。B:AVM三维重建图像。C:初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侧位投影。D:初始DSA——前后位投影。E:侧位——AVM治疗策略:双动脉入路导管插管(*)并同时注射栓塞剂(Onyx)。F:前后位投影显示的AVM治疗策略:两个动脉入路导管插管并同时注射栓塞液。E和F:最终栓塞剂在侧位和前后位的成形。请注意血管巢和静脉集合器的完全闭塞(E和F中的白色箭头)。G和H:最终DSA图像(剖面和前后位),显示完全的血管造影治愈。患者出院时没有新的神经功能缺陷。AP,前后位;AVM,动静脉畸形;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本研究共纳入91例动静脉畸形(AVMs)患者(平均年龄37±15.8岁),其中62.6%的患者为破裂型,72.5%的患者为S1V1E1型,7%的患者为S2V1E0型,19.7%的患者为S2V0E1型,无S3V0E0型。治疗技术包括单动脉途径(28.6%)、双动脉技术(30.8%)、静脉途径(9.9%)、经静脉血管内栓塞(TFATVE)(10.9%)以及动静脉联合(19.8%)。所有治疗技术的血管造影闭塞率为91.2%(其中S1V1E1型为90.9%,S2V1E0型为100%,S2V0E1型为88.9%),经静脉技术(单独或与经动脉栓塞联合)使用时闭塞率为100%。轻微并发症(mRS 0-2)、严重并发症(mRS>2)和死亡率分别为16.5%、2.2%和3.4%。总体而言,接受治疗患者的病死率(mRS>2)对于S1V1E1型为3%(2/66),S2V1E0型为0%,S2V0E1型为16.7%(3/18)。
表1. 破裂和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基线数据及血管造影特征。
图2. 伴选择性临时血流阻断的经静脉内脑血管栓塞治疗—TFATVE。
A:脑部MRI显示右侧颞叶动静脉畸形。B:三维重建图,突显双重表浅和深部静脉引流。C:初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侧面投影。D:初始DSA的前后位投影。E:侧位投影显示的AVM治疗策略,通过静脉通路和2个主要引流静脉选择性插管,采用静脉压力锅技术(*处使用线圈)。F:前后位显示的AVM治疗策略,突显静脉通路及在大脑中动脉(M2段)使用Scepter迷你球囊(白箭头)。患者出院时未见新的神经功能缺陷。G和H:6个月后的侧位和前后位DSA显示AVM被排除,并未出现早期静脉充盈。注意,该患者还有一个枕叶AVM,在2010年之前已经进行了治疗。AP,前后位;AVM,动静脉畸形;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表2. 栓塞技术、栓塞次数以及根据改良的Spetzler-Martin分级量表分层的血管造影闭塞情况。
表3. 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技术、分类及临床结果。
使用先进的血管内技术治疗SM III级病变可实现高达100%的治愈率,这对于破裂率较高、位于重要功能区的AVMs且不太适合显微外科治疗时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注SM III级脑动静脉畸形治疗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鹏宇 医师
周玉会 医师
审 校
贺迎坤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