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例 分 享
一种基于外周器械的BAT技术助力长鞘通过左侧CCA开口重度狭窄病变,治疗远侧ICA串联狭窄

病例:左侧CCA开口和ICA起始部重度串联狭窄,对此两处病变同期行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
此种情况下,介入治疗通路的建立是一个考验,有几种选择:
第一,将长鞘/指引导管置于主动脉弓左侧CCA开口附近位置,而后采用悬吊技术最大程度固定治疗通路(把悬吊导丝置于右侧上肢动脉远端;甚至有术者穿刺右侧桡动脉置鞘,而后将悬吊导丝抓取到体外固定,以获得最大支撑),在此基础上尝试在左侧ICA释放保护伞,并在保护伞下先后完成ICA起始部和CCA开口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最后回收保护伞。该方法操作繁琐,技术要求高,存在不确定性:如保护伞导丝支撑力不足,可能导致通路丢失,或器械通过困难;左侧CCA开口支架植入后,可能保护伞回收管通过困难。
第二,先治疗左侧CCA开口,行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而后长鞘/指引导管进入左侧CCA行CAS术。此方法不可谓不行,需要使用到外周器械和方法;具体步骤是:长鞘/指引导管置于主动脉左侧CCA开口附近,将.035”硬泥鳅导丝超选到左侧CCA,泥鳅导丝头端尽量置于颈动脉远端血管床以加强支撑,先小直径球囊(4mm,小直径球囊对大血管斑块破坏比较弱,不会导致斑块破裂栓塞,同时部分缓解狭窄,有利于后续支架通过到位)扩张CCA开口狭窄,而后在狭窄处植入外周大直径球扩支架,用球扩支架的球囊实施BAT(球囊辅助通过)技术将长鞘/指引导管送入左侧CCA,进而实施CAS术。既往病理知识表明,不同于ICA起始部斑块,弓上的大血管近端斑块绝大数属稳定斑块,多年前外周介入医生治疗此位置狭窄时,多采用球扩支架,并不同时使用保护伞,极少出现斑块脱落栓塞事件。但若采用此种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左侧CCA开口球扩支架植入后,即使运用BAT技术,长鞘/指引导管通过支架进入CCA的过程中,以及CAS结束后撤出长鞘/指引导管过程中,是有可能对支架造成损坏的。
第三,长鞘/指引导管置于主动脉左侧CCA开口附近,将长.035”硬泥鳅导丝置于颈动脉远端血管床以加强支撑,采用小直径外周同轴长球囊(4mm,小直径球囊对大血管斑块破坏比较弱,不会导致斑块破裂栓塞,同时部分缓解狭窄,结合外周同轴长球囊提供的强支撑力,有利于后续长鞘/指引导管经BAT技术通过)扩张CCA开口狭窄,同时以此球囊实施BAT(球囊辅助通过)技术将长鞘/指引导管送入左侧CCA,进而实施CAS术。CAS术结束后,保持长鞘/指引导管位置,再次送入长.035硬泥鳅导丝,经此导丝送入一枚外周同轴球扩支架到左侧CCA开口狭窄远侧位置,固定支架输送杆,把长鞘/指引导管回撤到主动脉弓左侧CCA附近位置。造影证实支架定位准确后,充盈球囊释放支架,撤出球囊和导丝。采用此方法的优势在于,手术步骤最为简便,小球囊BAT技术通过长鞘/指引导管损伤小,所有操作对已经植入的支架无骚扰,较前两种方法策略而言,不确定性最少。


在本文病例中,笔者采用了上文中的第三种手术策略。
DSA:左侧CCA开口和ICA起始部重度串联狭窄。
5F椎动脉管(100cm)+6F长鞘(90cm同轴),5F管头端指向左侧CCA开口,.035”常规泥鳅导丝超选进入左侧CCA,而后5F管跟进入左侧CCA。
撤出常规泥鳅导丝,造影,路途下送入260cm的.035”硬泥鳅导丝,而后交换出5F管。
经硬泥鳅导丝送入外周同轴长球囊(4*60mm)到左侧CCA开口狭窄病变处,充盈球囊后,采用BAT(球囊辅助通过)技术助力长鞘顺利通过左侧CCA开口狭窄处,进入CCA远端,行左侧ICA起始狭窄处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
完成左侧CAS术后,保持长鞘位置再次送入260cm的硬泥鳅导丝,经此导丝送入一枚外周同轴球扩支架(8*39mm)到左侧CCA开口狭窄远侧位置,固定支架输送杆,把长鞘回撤到主动脉弓左侧CCA附近位置。
造影证实支架定位准确后,充盈球囊释放支架,撤出球囊,造影显示左侧CCA开口狭窄基本解除。
完整手术视频链接
👇🏻👇🏻👇🏻👇🏻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
中国神内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介入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
长期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神经介入和脑血管病影像。完成近千例神经介入治疗手术,熟练掌握各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择期和急诊手术,在复杂高危脑动脉缺血病变和脑静脉窦狭窄/闭塞介入治疗领域有一定造诣,尤其是脑静脉窦血栓闭塞介入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较早将管壁高分辨MRI和多模式CT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诊治,极大提高了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对药物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目前已应用于数千病例,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内领先。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