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4日发布 | 1658阅读

【“伙”急“伙”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就诊至血管内取栓的时间与患者自我报告的预后结局

陈文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编者按: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脑卒中的60%~80%。已经发表的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合理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但是,相关治疗的关键,却不仅取决于特定技术技巧或设备器械的应用,更取决于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如《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就将后者放在了尤为优先的位置。

【“伙”急“伙”聊】栏目,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陈文伙教授,每期聚焦急诊取栓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尤其是相关流程、规范和管理的革新优化或深度洞察,以导读和解读的形式,将国际前沿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以期对急诊取栓相关规范化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本期关注: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就诊至血管内取栓的时间与患者自我报告的预后结局



血管内取栓(EVT)是治疗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LVO-AIS)的一种高效疗法。但EVT的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因此卒中发作至治疗的速度越快,患者的再灌注和预后情况就越好。


改良Rankin量表(mRS)是一种常用且具有灵活性的全面预后评定量表,可以广泛评估患者的残疾情况。虽然患者的症状通常用于决定mRS评分,但相关信息可能来自护理者、家属、医疗记录或医生的临床印象,可能引入偏差和隐含的假设。此外,mRS的关注重点是行动能力,并不直接评估其他重要维度(如疼痛、情绪健康状态等),尽管其他因素可能间接影响mRS评分。鉴于LVO卒中会带来多方面的衰弱影响,有效的急性卒中管理不仅要衡量患者身体功能的改善,而且还应从多个维度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近日,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ESCAPE-NA1试验(卒中血管内取栓患者接受神经保护剂Nerinetide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组进行了二次分析,利用该试验队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评估了AIS患者进行EVT与自我报告的生活质量之间的时间依赖性关联,相关结果于2024年6月3日发表在《JAMA Neurology》(IF:20.4/Q1)上。



ESCAPE-NA1是一项在国际层面开展的随机临床试验,从7个国家招募了1105例患者。本项分析纳入该试验中共计1039例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了EVT,并且都有90天时的EQ-5D-5L(欧洲质量生命学会五水平五维健康量表,涵盖行动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疼痛或不适和焦虑或抑郁,每个维度分为没有困难、轻微困难、中等困难、严重困难和极度困难等五个水平)评分记录,平均[SD]年龄69.0[13.7]岁,50.7%为男性。其中,90天时仍然存活的患者有896例。


结果显示,就诊至穿刺时间(DPT)与调整后EQ-5D-5L评分中位数(治疗每提前15min增加0.03;95%CI,0.02~0.04)以及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治疗每提前15min增加0.29;95%CI,0.08~0.49)和视觉模拟量表(EQ-VAS,治疗每提前15min增加1.65;95%CI,0.56~2.72)的预测值显著相关。当DPT<60min时,五个维度以及综合所有维度的结果均朝着有利的水平发生变化。



从研究中,我们主要看到两点:


1、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未来我们不仅要关注肢体运动、语言等MRS功能的变化,还要关注高级功能的变化如情感、认知等,当然还有慢性疼痛等,其实这些也是影响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2、缩短就诊到血管内治疗穿刺的时间能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非行动功能。


尤其,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重要提示——不管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怎么样,缩短DPT的时间是可以改善非行动功能的,所以对大血管闭塞卒中急诊的血管内治疗来说,院内救治流程是非常重要的。流程好,DPT时间就会缩短,各种功能的预后也将提高。


如何做好院内卒中救治流程,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需要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卒中救治团队,由包括神经内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神经介入医生、护士等跨科室成员构成;


2、需要流程化管理每一个救治流程的细节,诸如绿色通道、术前谈话、影像检查、术前准备等;


3、配备专用的急诊导管室


陈文伙 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

2008年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神经介入1年。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学会介入学组副组长、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12篇。


文章来源

Joundi RA, Smith EE, Ganesh A, et al. Time From Hospital Arrival Until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JAMA Neurol. 2024;81(7):752-761. doi:10.1001/jamaneurol.2024.1562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003内容1097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