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2日发布 | 3292阅读

【中国声音】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伴明显中线移位的单侧大量慢性硬膜下血肿:单中心经验

牛胤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张强

联勤保障部队第961医院

陈志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通讯作者:陈志1

第一作者:牛胤1,张强2

作者单位:1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联勤保障部队第961医院




撰文︱张强,牛胤,陈志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抗凝药物广泛使用而变得常见且治疗更具有挑战性1,2。近年来,脑膜中动脉栓塞术(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 MMAE)成为治疗CSDH的新兴微创治疗方式3。然而该手术的适应症尚不明确,既往文献报道及目前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将CSDH引起临床症状和/或中线偏移(Midline Shift,MLS)作为参考指标,但无统一标准。传统认为MLS>1cm,提倡外科手术清除4。但临床中我们发现一些血肿量较大且中线明显偏移的患者可能存在外科手术禁忌, MMAE能否替代外科手术使这部分患者从中获益,目前并不无相关报道。


2024年3月22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志教授团队在神经介入期刊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发表了题为“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large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midline shift: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的回顾性研究论文。通过回顾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MMAE的单侧大量CSDH伴MLS>1cm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以初步验证MMAE对这部分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该研究发现这部分精心挑选的患者经MMAE治疗后神经功能障碍在术后早期即得到改善,血肿体积和MLS随时间逐渐减少。这些发现表明MMAE可能是这类患者(MLS>1cm)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





Niu Y, Zhang Q, et al.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large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midline shift: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Interv Neuroradio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2, 2024.

doi:10.1177/15910199241239706




方法


该研究针对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该中心的单侧大量CSDH伴MLS>1cm的患者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中,我们细致评估患者是否能耐受MMAE治疗后CSDH的缓慢吸收过程,并精心筛选出以下三种情况的患者进行MMAE治疗:患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身体状况差的老年患者或拒绝手术清除的患者。在进行栓塞治疗前,所有患者进行3.0T MRA 3D-TOF检查,以评估MMA的直径,这有助于制定栓塞策略。如果在单侧CSDH患者中检测到血肿对侧的MMA增粗,在进行血管内治疗时需行双侧MMA超选造影若造影发现对侧MMA参与血肿包膜供血则行双侧MMAE。


结论


所有11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未观察到CSDH的复发和扩大。没有观察到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死亡或并发症。只有一名患者的血肿体积术后保持稳定,然而在长期随访中神经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可以认为治疗有效。研究数据显示MLS减少50%平均需要4周时间,而需要8周时间使血肿最大体积减少50%。所有11名患者在手术后3天神经功能障碍均有显著改善。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40多岁,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两周”入院。4月前曾有头部外伤史。入院后头部MRI显示右侧大量CSDH,并且中线偏移明显(>1cm)(图A)。MRA TOF显示双侧MMA明显增粗(图B)。他有长达9年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尽管血肿量较大,由于他的健康状况不佳,经评估后我们选择在局部麻醉下进行MMAE。在栓塞治疗之前,进行血肿侧MMA超选造影显示MMA增粗(图D,E)。我们使用PVA颗粒栓塞MMA。栓塞治疗后即刻造影见右侧MMA主干及分支均不显影(图F)。进行血肿对侧MMA超选造影显示MMA的额顶支跨中线与血肿侧MMA的分支形成吻合(图G,H)。考虑到血肿对侧MMA也参与了CSDH的包膜供血,因此对血肿对侧MMA也进行了栓塞治疗(图I)。栓塞治疗后4个月随访头颅CT示CSDH几乎完全吸收(图C)。


图:A.头颅MRI显示右侧大量CSDH,MLS>1cm;B.MRA TOF显示双侧MMA明显增粗;D、E.CSDH同侧MMA正侧位超选造影显示MMA增粗;G、H.左侧MMA超选造影显示MMA与对侧MMA分支吻合(箭头);F、I.栓塞后血管造影显示双侧MMA主干及分支闭塞;C.栓塞后4个月头颅CT示CSDH几乎完全消退。



讨论



尽管已有研究认为MMAE有望替代外科手术成为CSDH的微创治疗方法,但该手术的明确适应症仍不清楚,部分原因是缺乏证据证明MMAE对于血肿量大CSDH的疗效。这项回顾性研究是首次评估MMAE在治疗伴明显中线偏移(MLS>1cm)的单侧大量CSDH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除一例血肿体积稳定且神经症状改善外,所有患者对治疗都有积极反应。没有死亡、并发症或手术不良事件发生。随访时,平均需要4周时间使中线偏移减少50%,而使血肿最大体积减少50%需要大约8周时间。mRS评分显示所有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其中在手术后3天内改善显著。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综上所述,作者的研究表明MRA TOF的应用有助于识别与CSDH相关的MMA特征,从而筛选出适合MMAE的患者,减少治疗失败的风险。在这些经过精心筛选的MLS>1cm的单侧大量CSDH患者中,MMAE的疗效在术后早期即观察到,这表明MMAE可能是这些患者的一种微创替代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 list):

1. Ivamoto HS, Lemos HP Jr, Atallah AN. Surgical treatments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World Neurosurg. 2016;86:399-418.

2. Almenawer SA, Farrokhyar F, Hong C, et al.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34,829 patients. Ann Surg. 2014;259(3):449–57.

3. Adusumilli G, Ghozy S, Kallmes KM, et al. Common data elements reported on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 i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n interact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ent trials. J Neurointerv Surg. 2022 Oct;14(10):1027-1032.

4. Kan P, Maragkos GA, Srivatsan A, et al.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 Multi-Center Experience of 154 Consecutive Embolizations. Neurosurgery. 2021 Jan 13;88(2):268-277.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牛胤副教授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联勤保障部队第961医院神经外科张强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陈志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的资助(2023MSXM102)。





第一作者简介



牛胤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血组委员兼秘书、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2项。参编多部神经外科专业著作,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介入及显微外科治疗,历届全国神经介入手术大赛青年评委,曾获得第7届脑动脉瘤手术夹闭大赛全国总决赛优胜奖




共同第一作者简介


张强

联勤保障部队第961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961医院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学术带头人、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保护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和神经介入诊疗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院重点课题2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核心期刊3篇、中华1篇,代表作发表在Theranostics(中科院医学1区TOP期刊,IF:12.4,正封面文章),主编专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汇报



通讯作者简介


陈志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党支部书记,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军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委会常委及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介入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脑出血损伤机制与治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及重庆市、军队科研项目5项,总经费600余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 Neurol、Stroke、Theranostics、J Neurosur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6篇;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733内容1188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