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2日发布 | 1104阅读
脊髓脊柱-脊髓脊柱肿瘤

【病例分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继教授/陈忠平主任分享病例:内镜在胸腰椎巨大“蝴蝶”型神经鞘瘤中的应用

张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海彬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陈诗扬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继教授、陈忠平主任带来的:内镜在胸腰椎巨大“蝴蝶”型神经鞘瘤中的应用,欢迎阅读、分享!

病例简介

姓名:黎**,性别:男,年龄:18岁。


主诉:腰部、下肢疼痛伴行走不稳3年。


辅助检查:胸10-腰1水平椎管内见数个结节及肿块,呈等稍低密度,位于髓外硬膜下,大者位于胸12-腰1水平,经左侧椎间孔突入左侧椎旁,大小约66mm×42mm×74mm,临近T12、L1椎体及附件骨质吸收破坏,边缘尚清晰部分见硬化,邻近脊髓明显受压。


术前胸腰椎3D-CT如下:

图1. 胸腰椎CT检查提示:T10-L1水平椎管内外结节及肿块,考虑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鞘瘤可能性大。


术前胸腰椎MR如下:


图2. 胸腰椎MRI检查提示:胸10-腰1水平椎管内见数个结节及肿块,呈等稍低密度,位于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可能性大等。

初步诊断

T10-L1哑铃型肿瘤:神经鞘瘤?


手术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医学中心的刘海彬医师为患者手术提供了高质量的影像学资料,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完善相关检查,经由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专业组等MDT讨论,黎先生的T10-L1椎管内外哑铃型占位手术指征明确。全切肿瘤,避免损伤脊髓,维护脊柱的稳定性,是该手术的目标。张继教授阅片后提出:T10-L1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考虑神经鞘瘤复发可能性大,后正中手术切口,术前存在严重脊柱不稳,需行钉棒系统内固定,通过扩大的T12-L1椎间孔,可切除椎间孔外侧椎旁部分肿瘤,保留小关节囊,实现预定手术目标。

图3. 术中过程,肿瘤切除后显示腹膜后间隙及椎体吸收处植骨。


这个哑铃状肿瘤几乎把椎管全部占满,并沿着椎间孔往外面腹腔生长。由肢体肌力下降及疼痛症状恶化,需要尽快手术治疗,不然可能会面临截瘫的危险。经过MDT讨论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专业为患者精准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暴露T10-L2椎板, 行T10和L2椎弓根植钉后,开放T11-L1椎板。肿瘤严重挤压硬脊膜,且与硬脊膜粘连紧密,显微镜下必切除位于椎管内的肿瘤,内镜下经T12-扩大的椎间孔切除椎管外侧部分肿瘤。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患者双下肢肌力很快恢复正常,很快痊愈出院,恢复正常生活。


赵广杰医师在内镜中的协助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帮助。椎间孔内肿瘤先包膜内切除,充分减压后,分离肿瘤包膜。硬脊膜内肿瘤先瘤内减压,再分离肿瘤与神经根及脊髓的界面,脊髓受压严重,受压处两端已有脊髓变性改变。术后患者肢体麻木及行走不稳情况逐渐改善。陈诗扬医生为本次手术提供电生理监测,保障了手术安全。


图4. 术后第3日,患者下床独立活动。


术后病理



胸腰段椎管哑铃形肿瘤生长于椎管及椎间孔的部分,可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严重的神经症状;椎管外部分生长不受太多解剖结构限制,瘤体可长入胸膜外及腹膜后空间形成骑跨于椎管内外的巨大椎旁占位,并常与椎旁组织器官紧密相邻,侵蚀椎体前后方的骨质结构,造成手术切除困难。后路一期切除胸腰椎椎管哑铃形肿瘤已有较多报道,然而巨大哑铃形肿瘤由于相邻的关节突关节、横突及横突间肌等重要结构的阻挡,通常切除困难,易导致肿瘤残留复发、脊柱稳定性破坏及术后肌肉功能障碍;而且脊椎胸腰段解剖结构较特殊,前方与腹膜等组织接近,后方为胸椎至腰椎运动的过渡节段,手术具有特殊性。


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早期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或仅表现为局部疼痛或不适;但随着肿瘤生长容易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痛和脊髓压迫症,导致截瘫;同时,脊柱胸腰段为胸腰椎运动的过渡节段,应力较集中。因此,对于胸腰段哑铃形肿瘤,安全、完整切除及对脊柱稳定性的保护、重建十分重要。


胸腰段为胸椎至腰椎运动的过渡节段,应力较集中,所以当哑铃形肿瘤位于胸腰段椎管时,术中对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尤为重要。部分哑铃形肿瘤会累及多节段的椎体结构,并且侵蚀破坏椎体后壁、椎弓根及椎间关节结构,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剩余骨性结构将出现应力负荷增加现象,必须通过内固定装置维持脊柱稳定性并分担应力。术中为避免由于椎管内肿瘤组织不能完整暴露而对脊髓或神经根造成牵拉损伤,常需全椎板切除充分暴露椎管内的肿瘤,另外,胸腰段椎体前方与胸膜毗邻,解剖结构较特殊,对于椎体前侧方的瘤体,确保彻底 切除的同时,还要避免损伤与肿瘤关系紧密的器官组织、保护胸腹膜的完整性及减少术中出血及血气胸的发生。胸腰段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切除应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方向、范围及其与椎管内外周围组织结构的病理解剖关系,选择个体化手术方式,不应为追求单一入路而忽略脊柱骨质与肌肉结构的破坏及肿瘤切除的安全性与彻底性,否则可能带来严重并发症。



专家简介

张继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5余年,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到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Prince of Wales Hospital、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等单位学习交流

  • 近年,在Science Advances, BRIEF BIOINFORM等专业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自然和省级基金6项,获国家级发明专利2项。担任Molecular neurobiology, Journal of Food Technology and 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otherapy, Neuroscience International等杂志的审稿人

  • 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显微、内镜和立体定向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海彬 主管技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从事肿瘤影像技术工作,擅长CT和MRI的肿瘤影像检查工作,在头颈部的肿瘤影像技术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近年,参与发表SCI等期刊论文2篇

陈诗扬 电生理技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从事神经电生理技术工作,擅长各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各类神经系统肿瘤逾2000台

  • 先后参加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举办全国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学习班,并取得结业证书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