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药物治疗最佳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有效治疗颈动脉的基础,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推荐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是合理的,以整体预防血管事件。低剂量利伐沙班(2.5 mg,每日2次)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包括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长期预防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导致近期轻微中风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可在初始事件后3周至3个月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紧急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或在初始事件后30天接受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然后进行抗血小板单药治疗。以前,与其他原因的中风相比,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更有效,尽管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并非如此。在没有药物控制的研究人群中,共存的心房颤动和颈动脉疾病已被证明会增加中风的风险。然而,在利伐沙班直接因子Xa抑制每日一次口服与维生素K拮抗剂预防房颤卒中和栓塞试验(the Rivaroxaban Once Daily Oral Direct Factor Xa Inhibition Compared with Vitamin K Antagonism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Embolism Trial in Atrial Fibrillation)(也称为ROCKET AF)中,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房颤患者中比较,共存颈动脉疾病并未增加卒中的风险因此,没有证据支持心房颤动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口服抗凝药物中加入阿司匹林。然而,个别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并伴有房颤的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的风险较高(例如,临床或影像学上反复出现同侧栓塞,或斑块不稳定的影像学特征),可能会受益于在口服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暂时增加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颈动脉血运重建前早期复发性卒中。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的降脂治疗指南将无症状和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视为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高的心血管风险。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已经被记录为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然而,在一些指南中,即使存在无症状的颈动脉斑块(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也被认为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目前尚不清楚轻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狭窄)患者在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史的情况下是否能从积极降胆固醇中获益,以及斑块不稳定的影像学特征是否能赋予此类患者从降胆固醇中额外获益。目前欧洲指南建议心血管风险极高的患者LDL胆固醇目标为1.4 mmol/L,而美国指南建议无论血清胆固醇浓度如何,都应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PCSK9抑制剂evolocumab和alirocumab与既定的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可将基线LDL胆固醇降低约60%,从而预防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然而,目前关于颈动脉疾病患者PCSK9抑制剂的数据不足。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戒烟和减肥是颈动脉疾病医学管理的其他重要因素。大多数颈动脉狭窄患者能够耐受血压降低。在降压治疗中出现血流动力学损害症状时,可根据临床判断,对个别患者选择更高的血压目标。医学治疗的进步——特别是他汀类药物和其他药物的广泛使用,以达到低胆固醇浓度,更严格地遵守血压目标,以及改善对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似乎降低了保守治疗的无症状和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风的风险。在15年前进行的一项大型登记中,观察到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短暂性缺血发作后90天中风风险从20%下降到2016年发表的一项大型登记中的6%。尽管这种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更快速的专业评估和对特定患者的早期颈动脉血运重建,但医学治疗的改善可能也有贡献。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重建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益处是在上世纪最后二十年确立的。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中,严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70%)患者的2年同侧卒中(包括围手术期事件)风险从26%降低到9% (p< 0.001) 。在中度狭窄(50-69%)患者中,5年后卒中风险从22.2%降低到15.7% (p= 0.045),也观察到中度获益在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ECST)中,动脉内膜切除术仅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80%或以上的患者中预防卒中,但血管造影测量的狭窄程度在试验之间存在差异。在NASCET, ECST和较小的退伍军人事务试验的汇总分析中,使用NASCET方法重新分析ECST血管造影,严重(≥70%)狭窄患者动脉内膜切除术的5年绝对风险降低15.9%,中度(50-69%)狭窄患者动脉内膜切除术的5年绝对风险降低4.6%。因此,6例重度症状性狭窄患者或22例中度症状性狭窄患者在5年后(治疗所需的数量)必须进行手术以防止1例同侧卒中。此外,颅外-颅内搭桥手术不能有效预防颈动脉闭塞患者的脑卒中。血管内支架治疗,通常通过股动脉进入,是另一种选择。在一些随机试验中比较了颈动脉支架置入与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和益处。有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血管成形术(EVA-3S)试验在纳入527例患者后提前停止,因为支架置入术组的程序性(30天)卒中或死亡风险超过动脉内膜切除术组(9.6%对3.9%)。支架支持的颈动脉经皮血管成形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SPACE)试验,包括1214例患者,报告了类似的程序性卒中或死亡风险——支架置入术组为7.4%,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为6.6%——但该试验无法根据其设计证明支架置入术的非效性。国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研究(ICSS)纳入了1713例患者,结果显示支架置入术组的卒中或死亡风险明显高于动脉内膜切除术组(7.4% vs 3.4%;风险比2.16,95% CI 1.40 ~ 3.34;P = 0.0004)。在北美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动脉内膜切除术与支架置入术试验(CREST)的132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支架置入术组的程序性卒中或死亡风险(6.0%)低于之前的试验,但仍高于动脉内膜切除术组(3.2%;风险比1.89,95% CI 1.11 - 3.21;p = 0·02)。2020年更新的Cochrane系统评价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荟萃分析33纳入了8项试验的数据,包括上述大型试验。对5184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分析显示,支架置入术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性卒中或死亡平均风险分别为7.3%和4.4%,随机效应优势比(or)为1.74 (95% CI 1.30 - 2.33;P = 0.0002),在纳入试验的总体人群中倾向于动脉内膜切除术。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血运重建在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和无症状颈动脉手术试验(ACST)中,对于60%或更高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持续地将5年累积卒中风险从药物治疗的约11%降低到约6%,导致5年内需要治疗20个才能预防一次卒中。在CREST纳入的1181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支架置入术和动脉内膜切除术在程序性卒中或死亡的风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2.5% vs 1.4%)。无症状颈动脉试验1 (ACT-1)纳入1453例患者,支架置入组的程序性卒中或死亡风险为2.9%,动脉内膜切除术组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1年8月,第二次无症状颈动脉手术试验(ACST-2)的初步结果报告,其中招募了3625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证据增加了一倍以上。支架置入术组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组的程序性卒中或死亡风险分别为3.7%和2.7%,支架置入术组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组的程序性致残性卒中或死亡风险分别为0.9%和1.0%。总的来说,在这些试验中,手术后卒中风险在支架植入和动脉内膜切除术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现代医学治疗下,卒中风险的降低可能会使许多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及一些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无需进行血运重建。然而,手术相关的颈动脉血管重建术风险也有所下降中风风险的下降导致了一些正在进行的试验,在最佳药物治疗的背景下,研究颈动脉血运重建与单独药物治疗的当前益处(小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