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医院自1965年在武当山下汉水河畔应运而生,神经外科便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其辉煌的发展历程。从1975年的专业分设到1981年的独立建科,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逐渐成长为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这段历程,是几代太和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更是对生命不懈探索的见证。
今天,我们(脑医汇-神外资讯)走进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简称“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在与秦军教授、王辉教授及黄宽明教授的对话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他们致力于将太和医院神经外科打造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璀璨明珠。他们的愿景不仅限于在华中地区树立标杆,更期望在未来,该科室能在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成为引领神经医学创新与卓越的先锋。这样的雄心壮志,无疑让太和医院神经外科的未来之路更加光明且值得期待。
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卓越发展,引领区域神经医学新高度
脑医汇-神外资讯:秦主任,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科室的高质量发展概况(科室发展历程、规模、手术量、亚专业组方向等),以及科室各亚专业组在诊疗技术、团队建设和患者服务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亮点?这些完善的亚专业划分对于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何重要意义?
秦军教授:
太和医院,源自1965年,由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原武汉医学院)53位自上海迁至武汉,再赴十堰的老教授创立,旨在响应三线建设需求。历经数载发展,我院神经外科于上世纪70年代初设,由王伦长教授奠基,初期仅设4张床位。至80年代独立成科,90年代在朱贤立教授等国内顶尖专家引领下,率先在湖北省开展显微手术,并与武汉大学合办研究生教育,深受业界前辈如协和朱贤立教授、同济雷霆教授及省人民医院刘仁忠教授等悉心指导。
进入新世纪,神经外科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划分为三病区,次年荣获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首位。随后,学科进一步细化,形成三大中心,并于2021年11月荣获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称号。半个世纪以来,神经外科已构建成学科体系完备、优势显著、特色鲜明、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的新格局。
当前,神经外科下设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神经肿瘤疾病诊疗中心,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等多个诊疗中心,并配备神经重症ICU,涵盖9大亚专业,提供专科门诊服务。科室拥有床位超200张,年门诊量逾17,000人次,年出院量约3600人次,年手术量(含中心手术室及治疗性介入)近2500台,其中高难度三四级手术占比超90%,四级手术比例接近80%,彰显了强大的医疗服务能力与学术水平。
神经外科坚持“人才强科”战略,以青年医生培养为支撑,以亚专业发展为导向,积极打造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高地。我们每年选派10余名优秀医生到国际国内一流的医院,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目前我们中心拥有医护人员100余人,其中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我们拥有博士9位,硕士37位,在医教研全方位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并承担有湖北医药学院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及留学生的教学任务。
在临床上我们紧盯国内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在鄂、渝、陕、豫4省毗邻地区,率先开展了各种复杂的颅底肿瘤手术、复杂的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及介入手术,以及神经内镜技术;引入了多项脑机接口、脊髓电刺激等国内领先的这种功能神经外科的手术,并通过一系列诊疗模式的创新,为本地区的神经疾病诊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2019年神经外科下设三个中心,制定了每一个亚专业的发展目标,亚专业的划分极大的提升了整个神经外科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因为划了这三个中心,应该在湖北省甚至国内的地市级医院应该是非常罕见的。
经过近5年努力,神经外科在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以及4级手术占比等核心指标均有明显提升,于202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在最新的医院专科晋升排行榜上,我们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在全国地市级医院上升至第五位。我们在诊疗复杂的脑血管病、颅底肿瘤、脊髓脊柱肿瘤、小儿神经外科疾病及重型颅脑损伤等神经外科疾病方面,长期以来在业界积累了卓越的声誉,不仅享誉省内,更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
近年来,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在全国胶质瘤大赛中屡获特等奖、一等奖殊荣,更在首届国家卫健委神经外科医师诊疗能力大赛中,作为唯一地市级医院成功晋级决赛,彰显卓越实力。在脑血管、创伤及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我科亦在中南地区省级赛事中表现优异。
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具备执行国家重点及区域医疗中心全部诊疗项目的能力,特别是在复杂血管病、颅底肿瘤、脊髓脊柱疾病、小儿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功能性疾病的诊治上享有盛誉。我们引领颅底肿瘤、脑血管病、脑机接口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多次获得央视等媒体关注,为患者提供国家级医疗水平的服务,实现大病就近治疗。
此外,我科每年吸引来自鄂、渝、陕、豫等周边省份的大量患者就诊,外阜患者占比近四分之一,其中不乏多地求医未果的疑难病例,均获得满意疗效,赢得了广泛好评。
脑医汇-神外资讯:秦主任,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在地市级医院排名中名列前茅,并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请问,您认为太和医院神经外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哪些方面的努力?作为神经外科主任和神经肿瘤疾病中心主任,您又是如何带领团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并持续推动科室向更高水平发展的?
秦军教授:
神经外科荣获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称号,系我院党委深切关怀与全力支持之硕果,亦是我院独特发展历程的见证。自1987年起,历任院长与书记均出自神经外科,三代同仁秉承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之精神,不懈努力,成就斐然。上世纪90年代,我科率先在全院倡导科主任博士化,有效促进了人才辈出。太和医院神经疾病诊疗中心,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典范,集智慧、人文、安全、卓越于一体,实现了守正创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是神经疾病科研、教学、诊疗、预防四位一体的综合平台。
中心现为湖北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神经疾病诊疗中心,唯一实现全面整合的机构,囊括了国家重点建设专科神经外科、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神经内科、湖北省重点专科神经康复及神经重症等多个优势学科。中心内设湖北省首家院士工作站与独立神经疾病中心实验室,配备国际顶尖手术与检查设备,构建了集门急诊、检验检查、住院治疗、康复服务、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独栋诊疗体系。
我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检验结果与其他医疗机构互认,同时借助五级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医院,实现医疗流程线上线下无缝衔接,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体验。
本院神经肿瘤疾病中心自2019年独立设立以来,初期面临病源稀缺、手术量有限(年约300台)及颅底外科技术滞后等挑战。针对此,中心积极构建亚专科体系,专注于脊髓脊柱及内镜技术,并引入RHOTON颅底解剖理念,建立显微解剖实验室以强化技术培训。同时,加大科研投入,旨在提升专科影响力与诊疗能力。
历经五年发展,中心不仅实现了团队学术地位的提升(包括省级学会副主委6名、国家级学会委员2名),更在复杂颅底脑干手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转变。当前,年手术量增至约700台次,其中复杂颅底脑干手术占比高达55%,内镜颅底手术近100台,四级手术比例约为80%,手术难度指标CMI值显著提升。
中心秉承临床导向,深化医学科研,依托脑科学研究所、神经疾病研究中心等平台,聚焦颅底解剖、脑胶质瘤等关键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如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董志强教授,共促基础与临床研究并进。今年,湖北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修复与重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本院,进一步强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能力。
近年来,科室科研成果丰硕,斩获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立项,包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年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十篇。同时,作为国家级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与继教基地,中心持续与国际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开展GCP项目十余项,并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彰显了学科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脑医汇-神外资讯:未来,您对太和医院神经外科还有哪些规划和目标,以期在华中乃至全国继续走在前列?
秦军教授:
未来,我们将密切关注并紧跟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深化亚专业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派遣青年才俊赴国内外顶尖医院研习先进理念与技术。并将秉承“生命至上,质量第一”的太和质量文化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各亚专业将积极对标国际国内标杆医院,精准识别自身短板,聚焦复杂颅底肿瘤微创治疗、复杂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功能神经外科、脑机接口、AI应用及脊髓脊柱神经外科微创治疗等领域,力求在临床科研上取得新突破。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手术质量的提升,致力于在手术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手术质量的飞跃,确保复杂疾病全切率高于全国水平,手术并发症率低于全国平均,以质取胜,在新一轮技术竞赛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依托湖北省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与功能重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我们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并积极推动湖北医药学院博士点申报工作。未来3至5年,我们将矢志不渝地朝着构建区域领先、省内一流、国内外知名的神经医学中心目标迈进。
神经外科的精细化之路:太和医院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的发展策略
脑医汇-神外资讯:王教授,作为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您能否分享一下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的成立和发展情况?
王辉教授:
太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起分设为三病区,初期沿循传统模式,未进行亚专业细分,仅区分为一、二、三病区。至2019年,遵循院党委规划,启动亚专业划分,确立脑血管疾病、神经肿瘤及神经创伤小儿神经疾病三大诊疗中心。随后,经三年发展,于2022年5月进一步细化,将功能神经疾病独立设为亚专业,并归入神经创伤小儿神经疾病诊疗中心体系。至此,太和医院神经外科正式形成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神经肿瘤诊疗中心和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疾病外科疾病诊疗中心三大诊疗中心架构。我们现有床位共计110张,其中中心本部75张,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35张;年手术量近700台,包括亚专业手术量。
脑医汇-神外资讯:展望未来,您认为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您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和目标?同时,您如何看待这些规划对提升医院乃至整个地区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水平的影响?
王辉教授:
本中心涵盖三个亚专业,各亚专业均依据当前学科发展趋势制定重点与长期规划。针对神经创伤领域,传统治疗模式已相对成熟,但随学科进步,微创手术及精准颅内压监测技术显著提升了手术效果与恢复速度。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可能出现的长期昏迷乃至植物人状态,我们结合功能神经外科发展,创新治疗手段,如微意识状态促醒治疗、电刺激手术等,并探索机器人辅助下丘脑穿刺、病毒植入及气味遗传学等前沿研究,以期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小儿神经外科涵盖神经创伤、脑血管疾病、神经肿瘤及先天性畸形等四大领域。其不完全等同于成人手术简单缩小的范,因此,它的发展更强调手术操作的精细化、专业化与微创化。为此,我们构建了人才梯队,以持续推动小儿神经外科的专业发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广泛,涵盖多种疾病治疗及亚专业分支。我们组建了专业团队,擅长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痛一抽”(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中间神经痛、面肌痉挛),以缓解患者症状。同时,针对特定患者,如三叉神经痛不宜手术者,我们采用球囊压迫等介入疗法。此外,我们还开展糖尿病足、癫痫、帕金森及癌性疼痛的手术治疗,并紧跟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助力昏迷患者康复及偏瘫患者治疗。上海华山医院的脊神经搭桥术等项目,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之一。此外,我们设有专业团队,致力于多领域定向学习,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疗法,以优化诊疗手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院独立设立神经外科亚专业,此举在地级市医院中属前瞻之举。我们派遣医生赴国内外顶尖医院深造,构建了坚实的人才梯队与专业团队。我相信随着团队的不断壮大与亚专业的深入发展,我们有信心在区域内、省内乃至全国在神经外科本专业领域内占据一席之位,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脑血管疾病的多元化治疗: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脑医汇-神外资讯:黄教授,作为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主任,您能否谈谈近年来您和团队在脑血管疾病诊疗领域有哪些诊疗特色或者特色术式?在推动脑血管疾病诊疗特色术式或技术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您和您的团队遇到了哪些主要挑战?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并持续优化治疗方案的?
黄宽明教授:
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脑出血与头颈部血管病变两大类。脑出血主要由高血压(常伴动脉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及血液病、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使用不当所致。头颈部血管病变则涵盖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烟雾病及颈部血管狭窄等。此外,积水血管疾病如积水血管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亦属此类。除出血性疾病外,脑血管疾病还包括缺血性疾病,其治疗在太和医院由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共同承担。神经内科主要处理头颈部血管狭窄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通过支架成形手术改善;而神经外科则针对支架无法解决的问题,如通过开颅显微手术进行血管重建,特别是血管搭桥手术,以确保脑血管疾病的全面治疗。
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当前疾病谱中占据高死亡率地位,其患者群体特征显著:一是高龄化,伴随各器官自然衰退;二是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肺部及肝肾功能等多类基础疾病,且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病情复杂且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此外,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患者对健康恢复的期望显著增加,进一步加大了神经外科医生的诊疗压力。因此,从患者入院至出院,全程需实施周密、完善的诊疗方案,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与挑战。
为克服治疗过程中的困难,首要任务是制定详尽的诊疗方案,贯穿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其次,强化医患沟通,面对挑战时双方需共同努力,以提升治疗效果,从而让患者达到一个满意的治疗效果。这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包括诊疗技能与服务水平,确保患者获得优质治疗与服务。同时,严格遵循医疗原则及诊疗核心制度,确保治疗过程规范有序。再者,加强沟通至关重要,因患者享有知情权,医生有告知义务,通过充分沟通使患者理解病情,配合治疗,即便遭遇问题也能获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从而达成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脑医汇-神外资讯:在您的领导下,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亚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请问,您是如何规划并推动亚专业发展的?
黄宽明教授:
我们的疾病谱聚焦于出血性与缺血性疾病,其中脑出血占据重要地位,紧随其后的为脑血管疾病。自上世纪70年代起,外科介入治疗脑出血,显著提升了诊疗水平与治疗效果,这一变革得益于CT技术的引入。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疗方式。
针对脑出血,出血量较少(幕上<20ml,幕下<5ml)时,指南推荐保守治疗。若血肿超出此范围,如20-30ml,则可采用血肿钻孔引流术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必要时结合大骨瓣血肿清除与去骨瓣减压术。此外,神经内镜手术因其微创、血肿清除彻底且神经功能损伤小,正成为脑出血治疗的重要选择,有助于患者更快更全面地恢复。
其次,脑血管疾病治疗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显微镜下的显微手术治疗两大方式。我们科室在两种治疗模式上均具备丰富经验,能够为病人提供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我们充分告知病人两种手术的优缺点及可能后果,以助其做出理性决策。
除了颅内血管疾病外,我们还处理脊髓血管性疾病,如动静脉瘘与动静脉畸形,虽发病率较低,但我们的显微手术与介入手术均能同步应对。因此,我们的亚专业主要涵盖这四大类疾病。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是如何构建和培养一支高效、专业的医疗团队,以确保在脑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
黄宽明教授:
太和医院设立独立的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其实多数医院尚不具备此条件。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已扩展为三大版块: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神经肿瘤诊疗中心和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疾病外科疾病诊疗中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独立设立,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我们结合中心发展需求及医生个人兴趣,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旨在构建针对我们中心四大亚专业的专业团队,确保每项工作的高效顺畅开展。
其次,为提升诊疗水平与促进亚专业发展,我们持续强化学习机制。学习途径分为自学与外出深造两类。自学方面,我们定期举办新业务新技术学习会,紧跟国内外医疗新进展。同时,积极派遣医生赴国内外顶尖医院,国内如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等,进行专项技术学习,确保科室技术实力与标杆医院同步,满足本地区患者的健康需求,实现科室快速发展。
再次,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作为中心主任,需具备清晰的发展思路与明确的定位,旨在引领科室在地区、省份乃至国内达到既定水平。同时,还应“敢想、敢干、会干”,具备前瞻性思维,勇于探索未竟之域,通过学习发现不足并付诸实践。此外,还需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确保任务得以圆满完成,这是取得成就的关键。
为优化团队建设,本中心注重人才培养与深造。目前,多数医生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且多位医生正攻读或已完成博士学位,包括在德国、西安交通大学及宣武医院深造者。此外,我们持续规划国内外进修机会,如近期安排医生赴美国医院进修一年,旨在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助力每位医生实现个人价值,增强其归属感与成就感,从而推动科室及各亚专业的稳健发展。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