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9日发布 | 1601阅读

【领航者】深度对话南京鼓楼医院徐武教授:神经外科技术的革新与人文关怀

脑医汇

徐武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达人收藏

中国神经外科历经百年岁月,如今已迅速崛起,各亚专业学科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为更好促进神经外科各亚专业学科交流,脑医汇-神外资讯倾情打造《领航者》专访栏目,邀请国内各大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分享学科发展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探索学术创新的前沿方向,推动中国神经外科各个亚专业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期我们请到了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武教授,聚焦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发展前沿,共享其功能神外研究之突破。


01

神外资讯:徐教授,您在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微血管减压手术。能否分享一下这些微创手术相比传统手术的优势以及您在手术技术上的创新点?

徐武教授:

颅神经疾病作为功能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症,以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为典型,高发于中老年群体,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需手术治疗以求根治。血管减压术作为核心治疗手段,旨在以微创、高效、低风险为原则,优化手术策略,力求在最小解剖结构损伤下实现责任血管的最大程度移位,从而提升手术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风险。经不懈努力,我科面肌痉挛与三叉神经痛的血管减压术根治率分别高达98%与96%以上,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1%,成效显著,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治疗。
此外,针对血管减压术不适用或高风险患者,如高龄或术后复发者,我们引入了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技术,作为微创替代方案,通过经皮穿刺半月神经球囊压迫手术,有效缓解疼痛,尤其适用于高龄及身体条件不佳的患者,累计治疗病例逾千,疗效确切,广受好评。
综上所述,我们在颅神经疾病的治疗上,不仅在传统血管减压术上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提升,还积极探索并应用了新技术,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佳的医疗服务。

02

神外资讯:徐教授,您在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治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请问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治疗原理是什么?它如何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长期效果如何?

徐武教授:

自2009年起,我们率先开展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俗称脑起搏器手术),至今已累计实施超过600例,绝大多数患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全球范围内,该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应用已超过20万例次,疗效确切,其中约80%为帕金森病患者。针对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如震颤、僵直与行动迟缓,该手术展现出卓越的控制效果,使患者在术后能显著改善症状,接近正常生活状态,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此外,手术还惠及约20%的其他类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特发性震颤,以及部分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攻击性躁狂等,均获得良好疗效。在诊疗过程中,我们根据病例特征进行了手术技术的优化,特别针对梅杰综合征(一种颜面部肌张力障碍疾病,特征为畏光、眼睑难以睁开)进行了有效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类疾病源于脑内神经网络系统异常,传统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则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我们成功实施了一例针对苍白球内侧部的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总体改善率高达70%~80%,接近正常生活状态,效果确切。此外,针对特发性震颤患者,该手术同样有效,尤其适用于发病年龄较轻、常有家族史且精细动作受影响显著的患者,术后震颤完全停止,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能力。
对于特殊类型患者,如间断性斜颈伴震颤者,我们创新性地采用单一电极同时作用于两个靶点(即“一石二鸟”策略),既控制震颤又改善肌张力障碍,实现了头颈部位置与震颤的双重改善。这一探索性工作不仅验证了技术的有效性,还显著降低了治疗成本,为患者节约了脑深部电刺激器械的费用。我们认为,这一技术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03

神外资讯:徐教授,您上文提到的“一石二鸟”策略,能够同时改善震颤和肌张力障碍,可以分享一些病例吗?

徐武教授:

记得南京某区一位年仅19岁的女性患者,遭受头颈部歪斜及伴随的震颤之苦,手部亦不例外,执行精细动作如扣纽扣、打结或夹取细小物品时,手抖症状尤为显著。此状况不仅损害了她的外在形象,更因自卑心理与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在术前规划阶段,我们团队高度重视,力求通过精准治疗有效控制其双重症状。
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长电极技术,精准植入并激活丘脑底核(STN)与丘脑腹中间核(VIM),开机后,患者震颤症状显著缓解,头部姿态在数月内恢复正常。目前,该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并积极投身于再就业及社会活动之中,其自信心因临床症状的显著改善而大幅提升,不再受外在形象与功能受限的困扰。此类治疗案例的成功,让患者个人实现了康复与成长,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04

神外资讯:脊髓电刺激促醒术在治疗植物人方面是一项前沿技术,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项技术的治疗过程以及目前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成功率吗?

徐武教授:

自2014年起,我们致力于探索与应用脊柱电刺激这一新兴疗法。该技术虽非高度复杂,但实施精准,涉及在颈部高位颈髓(C2-C4区域)植入硬膜外电极,并通过胸前皮下导线连接脉冲刺激器。此刺激器持续发出可调参数的电脉冲(如脉宽、电压及启停时间),直接作用于脑内关键结构——网状激活系统,该系统对维持意识清醒至关重要。因此,该疗法对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患者具有潜在的促醒效果。
此外,规律性电刺激还能影响椎动脉,促进其节律性收缩,类似于增强脑部血液灌注的“输液泵”效应,从而提升脑部血供与营养供给,对神经元修复及神经网络功能恢复大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脊髓电刺激的成功不仅依赖技术实施,更需术前科学的病人评估。我们致力于准确预判哪些患者可能通过此疗法获得苏醒,以此给予患者及家属合理的期望与信心。诚然,并非所有病例均能达到完全苏醒的效果,但我们已累积了一些经验:
在选择脊髓电刺激疗法的适用对象时,我们倾向于优先考虑年龄相对较轻(60岁以下)的患者,因其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常更强,有利于通过电刺激诱导神经网络重塑,从而提高苏醒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严格排除患有弥漫性缺血缺氧性脑病或重度相关性疾病的患者,此类病情常导致广泛的神经网络受损,单纯脊髓电刺激可能难以有效促醒。
为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我们采取科学评估方法,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脑功能及灌注情况,脑电图(EEG)监测癫痫活动及脑电强度,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估脑干功能。若所有评估指标均显示良好,我们可向患者及其家属自信地传达,接受脊髓电刺激治疗后,其苏醒概率可望达到约2/3。这一比例基于我们丰富的临床案例与严谨的评估体系,实际治疗结果亦证实了其准确性,即在符合评估标准的病例中,2/3患者实现了苏醒。
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江苏某纪委书记因工作强度大和脑出血,经过我们的治疗后成功苏醒;以及安徽一位矿工从十米高空坠落重伤,历经半年脊髓电刺激治疗后完全恢复意识,与家人重认,给予家属巨大慰藉。这些案例促使我们总结:脊髓电刺激作为植物人促醒手段,术前需科学评估,术中精准植入电极,术后细致调控参数,并辅以高压氧及康复治疗,有望使约2/3患者苏醒。在此,我们友善提醒关注植物人及微小意识状态患者的朋友,保持耐心与信心至关重要。唯有不懈努力,方能为患者创造更多生存与苏醒的机会。面对可能的挑战,坚持尝试与努力,是给予患者最佳希望的关键。

05

神外资讯:您提到贵院在使用脊髓电刺激技术后,植物人苏醒概率可望达到约2/3,这么高的成功率的秘诀是什么?

徐武教授:

首先,我们实施严格的病人筛选机制。在手术前,通过脑干诱发电位等手段评估患者的苏醒潜力。若患者脑干反应不佳,预示其苏醒概率较低,则倾向于不推荐手术,以避免无谓的创伤。我们专注于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苏醒潜力的病例进行手术,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其次,我们考虑病程因素。对于长期(如3年以上)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尽管手术理论上可行,但鉴于其可能带来的有限益处及额外创伤,我们倾向于审慎选择,认为此类患者在病程半年内接受手术可能更为适宜。
再者,我们采用长程刺激治疗方案。对于通过严格筛选和全程评估确定的手术对象,我们选择植入脉冲刺激器,并持续观察疗效,通常在术后三个月至半年内进行评估。这种长程刺激策略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苏醒率。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评估、严格的筛选、长程的刺激治疗以及术后的精心管理,我们实现了大约2/3患者的苏醒。尽管手术数量有限(仅30余例),但如此高的苏醒率无疑是我们团队努力的成果,也是令人欣慰的。

06

神外资讯:请您具体谈一谈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优势,以及它在未来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前景?

徐武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作为国内率先采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医疗机构之一,我们引入的这款手术机器人标志着神经外科领域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具有划时代意义。该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多种精密手术操作,如脑出血的深部引流、复杂病变的穿刺活检,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定向引导等,作为辅助工具,显著提升了手术精度。尽管手术机器人技术问世时间尚短,但其展现出的精确度已得到验证,与Leksell立体定向技术相比,误差控制在0.5㎜以内,充分满足了神经外科手术对精准度的要求。因此,众多医疗机构在进行脑深部电刺激等手术时倾向于选择手术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机器人的精准性虽已得到保证,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仍依赖于手术医师对机器性能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此外,手术机器人在术中具备靶点验证功能,相较于传统Leksell立体定向仪,这一优势尤为显著,为手术成功提供了更多保障。
Leksell立体定向仪以其操作简便、历史悠久及数据可靠性高著称,深得医生信赖。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其难以直接观测电极精确位置,需借助CB透视、术中CT乃至磁共振进行验证,操作复杂。相比之下,手术机器人具备显著优势,如靶点模拟功能,术中即可直观判断电极放置的精准度,确保手术计划无误时,精确引导至目标靶点。手术机器人另一大优势在于转换靶点迅速且精准,避免了Leksell立体定向仪调整XYZ值、前倾角和侧偏角时所需的手工操作,如拧螺丝等,这些步骤易引入人为误差和视觉误差。手术机器人则通过电脑数据输入,直接定位至目标位置,不仅转换快速,还降低了手术污染的风险。
最初,手术机器人专为SEEG(立体定向脑电图)研发,鉴于其需植入大量电极,手术机器人展现了更高的便捷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很快,预示着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将不再局限于提供立体影像引导与机械臂辅助操作。展望未来五至十年,此类机器人有望实现更多功能,如在立体定向仪与手术机器人双重引导下,执行如达芬奇机器人般的精细自动操作,包括肿瘤切除、动脉瘤夹闭等复杂手术任务。通过预先在机器上模拟操作,机器人将以其更高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在刁钻角度下完成手术,显著提升手术质量。
此外,在肿瘤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未来或将超越单纯活检范畴,转而支持局部植入放射性粒子、化疗药物等创新疗法,对肿瘤实施更加精准、高效的局灶性治疗。这一变革不仅拓宽了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预示着医疗技术的深刻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AI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中的发展,将不仅限于感知层面的提升,更将向认知、诊断判断乃至预判等高级功能拓展。这种潜力无穷的发展趋势,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预留了巨大的进步空间,也使其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应当积极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

07

神外资讯:您曾在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台北荣民总医院、瑞士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等地学习交流,这些交流经历对您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和启发?

徐武教授:

在临床工作中,频繁的对外交流与学习至关重要,旨在汲取各方之长,优化自身实践。我曾有幸访问多家医院,深刻体会到大型医疗中心在重视临床工作的同时,尤为关注科研与基础工作的融合,特别是医工结合的紧密程度。

以台北荣民总医院为例,其在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令人印象深刻。针对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该医院实施了外周神经刺激疗法,并成功在面部植入特制电极,此电极设计精巧,配备铆钉装置,能精准置入半月神经节并稳固不移,手术效率与效果均获显著提升。此医工结合的典范,展现了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借鉴。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时常会在手术中萌生创新的火花,设想若有特定设备、技术或改进方案,将极大促进工作成效。然而,受限于专业领域的聚焦,我们可能对技术层面的计算机知识了解不足,难以独自实现这些构想。医工结合的紧密合作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将我们的创意传达给技术工程师,共同探索实现路径,进而推动医学进步。

在瑞士的学习经历中,我注意到其手术过程与国内的显著差异。相较于国内大型医疗中心通常能在两小时内完成的血管减压手术,瑞士医生可能从早上八点持续至下午两点多。这并非效率低下,而是源于他们对手术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在切皮前,他们便借助神经导航技术,精准规划切口位置、深度及与周边解剖结构的距离,如乳突、外耳道及枕外隆突等,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精准无误。这一过程虽耗时,却体现了对手术质量的高度负责和精湛技艺的展现。

在手术实践中,他们展现出高度的科学严谨性。特别是在识别神经时,不仅依赖视觉辨认,还通过神经监测技术确认波形,确保准确无误,尽管此法耗时较长,却彰显了科研精神与精确依据的重要性。

此外,他们尤为注重神经保护,如在面肌痉挛手术中持续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现了手术的精细程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虽可能牺牲部分时间,但确保了手术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进行手术前会进行基础科研与影像模拟,如构建模型、三维重建等,以优化手术方案,如精确计算血管移位距离与角度。相比之下,我们可能因病人数量多、精力有限,难以全面开展此类科研工作。

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其认真客观的科研态度与严谨细致的手术精神,鼓励医生参与国际交流,以提升个人与团队的医疗水平与科研能力。



专家介绍


徐武 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

  •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健科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健科会神经变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学组委员、南京市疼痛学会微创学组委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对象

  • 专长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梅杰综合征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脊髓电刺激促醒治疗和疼痛的神经调控治疗;手术机器人引导下的颅内肿瘤的立体定向活检术和脑出血的穿刺引流术

  • 曾先后在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台北荣民总医院、瑞士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学习。获省部级和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实用新技术专利5项,主持多项课题,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3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