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男性,61岁。
主诉:因“反复左上肢麻木、持物不稳1月”急诊入院。
现病史: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持物不稳,伴头晕。当地增强磁共振报“静脉畸形”,未予重视。类似症状再发加重,遂来我院急诊,拟“动静脉瘘”收住院。
既往史:高血压数年,规律服用海捷亚1#qd、倍他乐克1#qd降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数年,服用美沙拉嗪1#tid;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数年,血淀粉酶高,IgG4 阳性。
查体:神清,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头颅MR增强:右侧顶叶多发迂曲扩张静脉,未见明显畸形团。




① 静脉入路:在动脉无法到达瘘口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本例中瘘口远离静脉窦,到位难度高。
② 直接开颅手术:步骤直观,但考验术者对瘘口的定位,创伤较大,开颅跨窦区有大出血、血管损伤、顶叶皮层运动区功能缺损等风险。
③ 复合手术下动脉入路结合开颅:动脉入路,如存在到位困难,可考虑栓塞减少流量后直接定位开颅,本例中作为首选,方案可进可退。






患者术后无任何不适,左上肢症状完全缓解。复查颅脑CT提示:瘘口及扩张静脉铸型;无出血及梗死表现。
1.对于矢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手术入路及通路建立是介入栓塞成功的关键,但是由于通路迂曲往往很难到位导致手术效果欠佳,本例通过普通微导管(无更好能用的微导管)在强力支撑下顺利到达瘘口近端,从另一个角度体现术者对微导管微导丝熟练应用的掌控程度,也避免再次开颅手术。
2.在瘘形成过程中,往往在瘘口区附近可见大量微血管,但是尚未重建形成瘘口,可能是再次复发的重要因素,本例中我们栓塞后可见对侧脑膜中动脉存在这样的异常血管网结构,我们通过栓塞微粒球栓塞微血管,以斩草除根。
沈建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共党员,脑血管病专家,医学博士。
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兼)博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国家及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擅长脑血管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瘘、烟雾病、颈动脉及脑动脉狭窄、静脉窦血栓等)的微创介入治疗、(动脉瘤及畸形栓塞术/支架植入术/动静脉取栓术)及显微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术/血管搭桥术/内膜剥脱术)。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计划及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等课题,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包括J Neurosurg、World Neurosurg、Acta Neurochir(Wien)、CNS Neurosci Ther、Front Immunol、Sci Rep等多篇浙江大学TOP期刊及中华级医学杂志,获国家专利10余项。
杨骥骐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外科学)硕士学位。
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擅长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术,颅内外血管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等微创介入治疗。撰写文章10余篇,参编《个人个性化健康服务》、《现代心肺脑复苏(第二版)》、《神经外科原则(第4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