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4日发布 | 627阅读
脑肿瘤-自定义

【温医一院神经外科专栏】额窦骨化性纤维瘤1例

王伟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夏雷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志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伟忠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带来额窦骨化性纤维瘤1例,欢迎阅读、分享!


病史简介


患者,男,54岁,既往体健;因“发现头部肿块6月余”入院。


患者6月余前发现头部肿块,位于前额部头皮下,并逐渐变大,局部无疼痛不适,无肿胀破溃等,曾于外院就诊,未予特殊处理,现为求进一步诊疗,转入我院。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前额部略突出,约5*3cm,皮肤无红肿、破溃,质硬,无压痛,双瞳等大,对光灵敏,眼球活动自如,心肺无殊,四肢活动自如。


术前影像资料


颅脑CT:两侧额部软组织肿块影伴骨质破坏。


颅骨三维重建:额骨及额窦局部骨质改变伴窦腔内钙化。


MRI:额骨占位,考虑骨化性纤维瘤或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可能。T1:额部低信号影;T2:额部高低混杂信号。


MRI增强:额部不均匀强化。


治疗计划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全麻下行“前颅底肿瘤切除术+颅骨修补及颅底重建术”,术中诊断“额窦骨化性纤维瘤”。


术中所见:

  术中见额骨肿瘤位于前额部,质地硬,突出表面,范围约8*5cm,肿瘤充满额窦,血供中等,边界不清,有大量钙化。先磨除肿瘤周围的颅骨外板,充分显露肿瘤,予以分块切除,钙化部分予以磨除,直至正常颅骨,肿瘤与正常额窦粘膜尚有分界,额部及颅底缺损予定制的三维PEEK板(下图红色部分)修补。


术后情况

  

患者术后予以防治感染、对症等治疗,无发热,无皮下积液及脑脊液漏等症状,术口愈合良好,患者一般情况佳,住院10天后出院。


术后三维CT重建:

图片示:额窦骨化性纤维瘤切除,额骨及颅底已重建(红色部分为peek)。


病理结果:符合骨化性纤维瘤。


术后第45天CT复查:

颅脑CT:颅骨重建良好,无硬膜外积液及皮下积液等。


讨论

  颅骨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其多发生于青少年,40岁以上者罕见,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进展十分缓慢,病史多为1-3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1]。临床上不常见,影像学表现多样,容易误诊。骨化纤维瘤70%发生于颌骨,另外可见于筛窦、蝶窦、额窦、额骨眶顶,罕见于颞骨、枕骨[2-4]。肿瘤通常呈膨胀性生长,体积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产生相应临床症状。


1.骨化性纤维瘤的CT及MRI表现

  骨化纤维瘤的诊断主要依据颅底冠状位、轴位CT扫描,其表现是位于蝶窦、筛窦、额窦或邻近骨壁的类圆形骨性肿瘤,边界清楚,受累及的颅底骨质被吸收破坏;典型的骨化纤维瘤骨窗像呈“蛋壳样”改变(瘤壁呈骨性高密度,而瘤腔为囊性低密度改变);部分病例肿瘤壁较厚,或厚薄不一,其密度类似于松质骨;少数肿瘤囊性成分很少。


  CT扫描在面颅骨骨化性纤维瘤影像诊断中的优势:CT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形态、范围、密度及相邻组织器官的受累情况,特别的,用CT图像三维重建的检查技术,如多平面重建技术、表面遮盖显示等技术,能够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范围和相邻组织器官的比邻关系,为本病的定位、定性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亦为临床进一步手术提供很好入路方案。比较传统X线具有明显优势。

  典型的MRI表现:肿瘤实性部分T1WI、T2WI呈低、等混杂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等强化,囊壁及纤维分隔明显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大多数位于硬膜外,也有少数侵犯脑实质。


2.骨化性纤维瘤的CT分型及病理组织学基础

  骨化性纤维瘤由纤维组织和矿化成分构成,纤维组织的细胞丰富程度可有较大差异,同一肿瘤可同时具有细胞排列密集的区域和基本无细胞的区域;矿化成分可以是编织骨、板层骨或牙骨质样的沉积物。纤维及矿化物成分在肿瘤中的分布、比例以及周围骨质对肿瘤的反应性改变等,是肿瘤CT影像学改变和分型的组织学基础。骨化性纤维瘤的CT表现可分为三型:a.硬化型:病变呈致密片块影,边缘整齐,相应骨组织轻度膨胀;组织学上,此型肿瘤主要以编织骨板层骨成分占优势,纤维成分较少。b.囊变型:病变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单房或多房透亮区,边缘清楚,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菲薄,但完整;组织学上,肿瘤主要以纤维性成分为主,其间散在分布少量矿化成分。c.混合型:病变呈密度不均匀的偏心性膨胀性肿块;组织学上,肿瘤纤维性成分及矿化成分较均匀分部。骨化性纤维瘤无骨膜反应及周围软组织肿块。


3.鉴别诊断

  a.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化性纤维瘤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甚为相似。骨化性纤维瘤系肿瘤性病变,有包膜,与正常骨分界清楚;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变主要在骨髓质内广泛增生扩展,为自限性骨病。CT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病变骨体增大增厚呈均匀毛玻璃样致密的骨结构,有明显骨包壳;为非肿瘤性病变。


  b.恶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常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巨大肿块,相邻组织常受侵犯破坏,有明显骨膜反应,软组织内可见肿块影。而骨化性纤维瘤常边界清楚,无论病变如何大,均可见完整的骨包壳,无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c.骨瘤:需与硬化型骨化性纤维瘤鉴别,骨瘤表现为均匀骨质密度,而硬化型骨化性纤维瘤表现为骨质密度内有相对低密度区。


4.手术方式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前颅底中线区以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为主,可较好地处理筛窦、蝶窦以至斜坡的肿瘤。暴露眶顶和视神经管,便于行视神经减压术,以改善病人的视力和消除突眼。前、中颅底偏侧生长的肿瘤则以改良翼点入路为主[5],配以经颧弓-眶等扩大入路,能较好地处理蝶骨嵴及鞍旁等部位的肿瘤。肿瘤大多位于硬膜外,与硬脑膜粘连不紧密,虽有部分肿瘤血供较丰富,但其边界较清,血供易铲除,故有可能获得全切除。突破硬脑膜者必须经硬膜下切除。全切除必须扩大到正常的骨组织,才能防止复发[6]。不能全切的原因有:1.ICA 被肿瘤包裹,难以分离;2.肿瘤突破硬脑膜,范围大,病人一般情况不佳手术耐受性差;3.少数病人表现为肿瘤周边骨质弥漫增厚,纤维样疏松结构,与正常骨组织分界不清,只能视为次全切除;4.早期颅底入路采用较少,暴露不理想。


  发生于颌骨者常导致颅面部畸形,由颌面外科医师处理。发生于蝶窦、筛窦、额窦部位的骨化纤维瘤常侵犯前颅窝、中颅窝及眼眶等重要结构,部分肿瘤具有一定侵袭性。Hartstein[7]于1998年报告3例侵犯眼眶的骨化纤维瘤,在耳鼻喉科、颅面外科、眼科医生的合作之下均获全切,强调处理骨化纤维瘤时多科协作的重要性。本病虽然对放疗无效[8],但手术疗效较好。突眼及视力障碍有明显改善,长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所以主张应用颅底外科技术积极治疗。


图文 王伟

审核 夏雷

终审 苏志鹏

编辑 张伟忠


科室主任

图片

苏志鹏 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 擅长颅脑肿瘤的微创手术及垂体瘤的内镜手术、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的救治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长三角神经内镜创新与转化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温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医坛新秀,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



科室介绍

1952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专家、时任院长林镜平教授实施浙江省首例颅内取弹手术获得成功,开创了浙江省神经外科的手术历史。197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创建神经外科。上世纪90年代,在省里率先全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现已成为浙东南闽北地区集医、教、研于一体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神经外科中心。目前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单位、浙江省外科学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首批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是国家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设有浙江省神经老化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科室现有144张床位、4个病区、3个百级洁净手术间、1个复合手术间、2个急诊手术间,拥有神经导航系统、手术显微镜、电生理监测系统、神经内镜、超声吸引器、视频脑电监测系统、三维DSA等现代化高精仪器设备;年手术量近4300台,学科规模、临床诊治病例数及手术量均居浙江省第二位,2019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21位。

科室成员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浙江省151人才1人,浙江省医药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医坛新秀1人,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2人次担任神经科学领域国际学术组织副主席和委员,有23人次担任神经外科领域全国性学术组织常务委员、理事、委员;成员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及中华医学奖1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及温州市科技进步奖19项。科室在神经肿瘤、脑血管病、神经创伤、脊柱脊髓、功能神经外科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Brain、ACS-NANO、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杂志。

诊疗范围及特色:
科室设置颅脑创伤、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五个方向,科室拥有颅底外科手术团队、神经介入手术团队、脑胶质瘤MDT团队、垂体疾病MDT团队、癫痫诊治团队。除开展颅脑外伤、脑卒中、颅内肿瘤和脊柱脊髓等常规手术外,同时开展颅底肿瘤、脑干与髓内肿瘤、大型听神经瘤、巨大垂体腺瘤、巨大复杂动脉瘤、巨大型动静脉畸形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其中神经肿瘤团队除肿瘤常规显微手术外,近年来开展多模态引导功能区肿瘤手术,内镜微创垂体瘤手术等新技术;脑血管病团队除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介入及手术治疗,近年已全面开展颈动脉内膜剥除、急诊绿色卒中通道脑梗塞取栓等手术;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常规开展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难治性癫痫以及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手术,近期已开展球囊压迫微创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新技术;颅脑创伤团队除了常规颅脑外伤诊治外,近年来开展内镜下脑脊液漏修补、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治疗等新技术。
图片
识别二维码
前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