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3日发布 | 96阅读

X-Brain: 大猫带你读“意识”巨著系列(一百二十一):被观察的现象、理论和物自体的地位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这种关于观察相对于观察者本性的谨慎姿态和任何给定的科学理论的推测地位,与我在本书中所采纳的批判实在论的认识论相一致。在我对意识如何关联知识的分析中也隐含了这些思想。本质上,这种认识论包含了三个相关的元素:被观察现象、理论以及被观察现象和理论所表征的一种隐含的“实在”(或物自体)。从广义上讲,我假定这些元素的情况如下。

·被观察现象

被观察现象是观察者所体验到的实体或事件。它们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的(物自体)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它们既是概念驱动的,也是数据驱动的。因此·它们在“免于观察者”(observer-free)的意义上不是客观的。

现象世界(如所知觉的世界)与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世界之间有许多不同。所以,除非一个人打算拒绝自然科学,否则他就必须丢弃世界单纯就是它表现出来的样子的观点。被观察现象不能充分或排他性地表征或成为“真实的东西”。而是感觉与知觉系统将它们检测到的能量和事件转换成了那些能量的神经表征,不同物种的转换方式是不一样的,从而产生了适合每个生命形式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心智模型”。人类的“心智模型”是众多形式之中的一个小子集。

演化压力确保了我们的心智模型及其现象伴随物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来说通常是有用的。被观察/被体验现象形成了我们物理的、社会的交互活动的基础,并且它们为我们的理论提供了起点和检测点。但是,它们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却无法保证。正如所有的表征形式一样,被体验现象可能错误表征事件的实际情况(例如,错觉和幻觉)。然而,就日常生活的目的而言,我们所体验到的东西通常以某种有用的方式对应于“真实在那儿”的东西。从效用的角度判断,现象世界并不是一种假象。被观察现象是部分的、近似的、物种一特异的(species-spesific).但是它是物自体的有用表征。

·理论

理论是一种抽象物,它们在我们的体验中以自然语言、数学或其他符号系统的形式(例如,在功能建模和系统分析中使用的流程图)被公开地符号化。它们以被观察的现象为基础,又反过来检验它们,但是它们的表征内容并不能还原为它们引以为基础的现象的内容。它们更为一般而非个别,并且提供由被观察现象所例证的模型表征,包括它们所例证的类别以及它们所进入的因果序列,从而能够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

就理论符号化了一般而非个别的模式而言,它们能表征世界的潜在、普遍的方面是什么样子的(像在因果律和大一统理论中)。但由于它们是推测的、可反驳的,所以是不确定的。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成为适用于一切的完美理论,原因很简单,有太多的事物需要从太多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解释(物理学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人类学的等等)。因此,每一种理论都有一个适用范围或者"便利范围"(range of convenience),并且任何既定理论的效用,只有根据使用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评估。像被体验/被观察现象一样,理论也可以提供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有用表征,但是它们并不是“物自体”。

·“物自体”

通过上文可知,无论是被体验现象还是理论,它们都是表征。然而,除非存在让它们来表征的某些事物,不然就没意义了。表征除非是关于某些事物的(of something),否则就不是表征。但它们表征了什么呢?它们只是表征彼此吗?不,被观察现象可以例证理论,但说它们“表征”理论则毫无意义。相反,(在我们的体验中)它们表征了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的”。但关于世界的理论却没有表征被体验的现象(这与怀疑论经验主义者的信念相反)。尽管关于特定现象的描述可以被称为对这些现象的表征,但是关于现象的理论所提供的是它们的原因、结果和它们所例证的在世界中的其他推断模式的表征。就理论尽可能从特例中抽象出普遍真理或甚至共性而言,它们也试图表征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意味着存在一种像什么东西的“实在”。我用“物自体”这个概念来指称这种隐含的实在。

物自体还可以被认为是我们理解事实所需要的一种“参照定影剂”(reference fixer),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对于同一事物我们可以有多样的体验、概念或理论这一事实。例如,这页书看上去是什么样子有赖于人们是在黑暗中还是在光亮中看到它,是用裸眼看还是通过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看,人们可以把它考虑成是在纸上的印刷品,或是英文文本、一种关于物自体的论述等。哪一个才是“真的”?它既是这种事物也是另一种事物,并且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事物。但是认为随着我们对它的体验或理论的变化它在变化,这没有意义。同样,假设除了我们关于它的体验或其他思想外再也没有别的任何东西存在了,这也是毫无意义的(除非人们愿意接受贝克莱主义观念论的所有后果)。我采用的批判实在论所假设的恰好相反,它主张确实存某些东西让我们去体验或去思考,无论我们是否知觉到、思考到它。

·人们可以认识物自体吗?

很明显,我用术语“物自体”的最初原因很平常。表征必须关于其他某些事物而非它们本身,必须存在某些事物成为我们对之拥有各种观点、概念或理论的基石。这与康德著作中的“物自体”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康德杜撰了这个概念(ding an sich)。在康德看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对它任何形式的引用,都在后康德的知识论中产生了一种可理解的谨慎——事物怎么可能既是不可知的又是一种知识的对象?

(正如我所做的)康德辩论道:日常的“物理世界”是由现象构成的。这即是说,"外部对象(身体)……仅仅是显象(appearance),并且,因此,仅仅是我的一系列表征”。物自体是一种超越的实在,它隐藏在背后并提供给我们要知觉的东西。但是,它如何做到这点“是一个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知识中的这个鸿沟永远填不满”。并且,因为我们的“表征"全都是我们的体验,他得出关于物自体的结论是,“我们没有任何知识……”以及“我们永远不会获得任何概念”。

我不想一笔带过康德的分析所提出的基础性难题,即心智自身本性如何限制它所能认识的内容。康德无疑正确地指出了,我们不可能以一种免除我们自身的知觉和认知系统限制的方式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在不受观察者限制的意义上作出"客观的"观察,或获得不受我们的认知加工方式限制的知识。我们的知识是通过我们赖以获取知识的感觉、知觉和认知系统的过滤而获得的,并以之为条件。鉴于此,我们不能假设我们的表征提供了关于世界本身之所是的不受观察者限制的知识。

经验实证的、表征的知识也不是确定的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解“实在”就像是尝试理解一只封闭手表里的机械结构。人们可以看到表面和移动的指针并且听到它的滴答声,但是却没有办法打开它。对于表征知识而言可以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动物或机器的表征,一个表征系统只能拥有(通达)它所表征的事物的表征。因此,一个系统的表征界定了它当下知识的范围。由于缺乏任何其他通达终极实在或“物自体”的通道,因此,一个表征系统无法确定其自身的表征是准确的或完全的。

不确定性似乎是内在于表征知识中的。然而,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观点却是极端的。关于这个世界“像什么样子”的部分的、物种特异的、不确定的知识仍旧是知识。尽管逻辑上有可能的,我们所体验的世界完全是一种错觉(包括我们所拥有的关于它的概念和理论),但反对这点的翔实证据却是无穷的。我们必须把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交互作用建立在我们对之拥有的体验、概念和理论上,并且这些表征使得我们可以很好地与世界进行交互作用。康德的极端立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我拆台的。如果我们对于“真实的”世界一无所知,那么无论在哲学或科学中就不可能有任何种类的真知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知道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或任何其他事情。

以康德的解释方式,知识论植根于"物自体"同样是内在矛盾的。如果外部世界的显象不是物自体的表征,那么这些表象就不能真正成为表征,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们去表征。相反,如果它们是物自体的表征,那么后者就不能是不可知的。相似的,如果我们从来不能获得任何关于这个世界真实样子的概念,那么我们的概念和理论就与任何“真实”无关。相反,如果这些概念和理论确实提供了一定分量的关于事物真实样子的知识,那么关于物自体"我们没有任何知识"的观点就不是真的。

难怪即使那些接受了科学知识局限性的人通常也相信它是关于“真实的”东西的。例如,在上述摘录中,格里宾(Gribbin)暗示,存在我们称之为"原子"的真实物,即便我们只知道原子“像什么”。爱因斯坦暗示了存在一只"封闭的手表",尽管我们只能听到它的滴答声。而波普尔承认我们确实把支撑知识的大厦的桩打入了某些东西中,即便这种东西更像沼泽而非坚固的岩石。我在此所采纳了一种类似的“批判实在论”。

·反身模型中的批判实在论

在二元论和还原论中,"在心智或脑中"的对象的知觉印象(percept)表征了我们在外部世界中所看到的对象。但是,如果对象的体验与如所知觉的对象在现象学上是同一的,这就没有意义。鉴于此,对象的体验到底表征了什么?身体的体验和“内部”体验又表征了什么?反身模型作出了一个常规假定:正常知觉中的因果序列是由外部世界、身体或脑中的真实事物启动的。除了错觉和幻觉外,随之发生的我们的体验表征了那些事物。我们的概念和理论提供了对那些事物的替代表征。然而,无论是我们的体验还是我们的概念和理论都不是事物本身。在反身模型中,事物本身就是知识的真正对象。

尽管这一立场在某些方面是新康德主义的,但是物自体所扮演的角色却大不相同。与其认为物自体(世界的“真实”本质)是不可知的,不如说人们离开它就不可能理解知识,即便我们只能以不完整、不确定、物种特定的方式知道这种"实在"。反之,如果物自体不可知,那么我们就什么也不知道,因为物自体就是要知道的全部。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