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3日发布 | 1221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独创"零"先 循"证"而行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FIRST技术使用Fastunnel®辅助穿梭快速开通串联病变应用体会一例

侯杰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田必江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肖国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640.png



术者寄语

得益于江苏省颅内球囊的集采,一些新型球囊如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价格大幅度降低,所以我们利用Fastunnel®“零交换”技术以及可以输送支架的特点,提出针对串联病变的FIRST技术概念,探索急诊颅内外串联病变中采用Fastunnel®快速辅助穿梭和零交换,极大缩短穿刺到再通(PRT)时间。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71岁。



主诉:因“被发现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入院。



简要病史:患者于前一晚20点左右入睡,睡时正常。第二日凌晨05:40左右被家属发现摔倒在地,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于06:10至我院急诊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精神病等病史;抽烟50余年,1包/周;社交性饮酒史。



入院查体:NIHSS评分9分(神志1,面瘫1,左上肢3,左下肢3,构音1),神志嗜睡,口齿欠清,双瞳等大光敏,左侧口角歪斜,鼻唇沟较浅,左侧肌力2级,左侧肌张力降低,左侧巴氏征(+)。



辅助检查:急诊CTA+CTP:R-ICA C1-5段不显影,R-MCA M1段局部显影不清,CTP结果提示R-MCA供血区低灌注表现,提示串联病变可能。

影像资料

术前头颅CT平扫+CTA+CTP








术前讨论

初步诊断:

脑梗死

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


手术预案分析:

醒后卒中, CTP提示小核心梗死伴大面积缺血半暗带,错配比大,符合取栓指征。发病机制考虑R-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伴R-MCA栓塞,实际需结合造影明确。


治疗方案首选:

经导管颅内动脉取栓,必要时予以血管成形术。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90cm 长鞘

奇生物 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200cm 0.014inch 微导丝

奇生物 21系列 Fastunnel®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

取栓支架 4×20mm

颈动脉球囊 4×20mm

5mm 保护伞

颈动脉支架 8×40mm

手术过程

造影情况:

左侧前交通开放,向右代偿,L-ICA未见血管狭窄及动脉瘤样表现。R-ICA窦部闭塞伴远端少量造影剂滞留。


术中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闭塞(串联病变)。


术中分析:

R-ICA窦部闭塞,闭塞远端少量造影剂滞留,高度提示窦部斑块导致的次全闭塞,导致血栓形成和脱落引起颅内栓塞可能。


手术经过:

6F 长鞘送至R-CCA近闭塞处, 送入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遂将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在200cm 0.014inch 微导丝同轴导引下通过闭塞窦部,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内冒烟提示窦部闭塞以远通畅,至R-MCA M1段闭塞,确诊典型颈动脉窦部至大脑中的串联栓塞性病变。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内造影剂路图确认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


直接充盈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预扩窦部闭塞,顺势直接采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辅助穿梭技术轻推中间导管通过窦部闭塞。


继续顺势而为,一气呵成,全程零交换,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作为取栓支架输送微导管在200cm 0.014inch 微导丝导引下送入R-MCA M1闭塞远端,回撤微导丝,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内路图确认真腔。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释放取栓支架 4×20mm,完整覆盖血栓,等待的同时在支架锚定和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的同轴支撑下,前推长鞘挤压通过窦部闭塞至高位C1段。


采用Solumbra技术一次取通R-MCA血流达到TICI 2C级。


通过已在高位C1段的长鞘置入5mm 保护伞于R-ICA近C2段释放。在保护伞保护下缓慢回撤并负压抽吸长鞘至颈总,再次造影,提示R-ICA重度狭窄。


通过保护伞导丝送入颈动脉支架 8×40mm于狭窄处释放支架,残留狭窄较重,再以颈动脉球囊 4×20mm后扩支架,狭窄较前明显缓解,右侧前循环血流通畅。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影像:


术后24h影像:


病情变化:


术后24h NIHSS评分5分(面瘫1分,左上肢2分,左下肢2)。


术后48h NIHSS评分1分(面瘫1分)。


住院五天后出院,NHISS评分1分(面瘫1分)。



 病例总结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首款同时具有球囊扩张和器械输送适应证的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采用“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1步完成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球囊后扩张全过程,相比传统手术减少10次交换步骤。引领“零交换”技术,减少器械交换,简化操作步骤,减少透视时间,减少造影剂剂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开创ICAS血管内介入治疗新时代!


本例为颈动脉窦部病变引起的颅内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经典串联病变,采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先以球囊扩张辅助穿梭技术将中间导管通过近端的闭塞而建立通路,然后不用交换微导管,继续直接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作为输送支架的微导管置入大脑中动脉释放取栓支架,快速完成远端大脑中动脉的再通,一气呵成,后再定心处理近端颈动脉狭窄,极大的降低再通时间。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良好的通过性和柔顺的微导管前端等优点保证该术式的成功,本中心将采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进行串联病变取栓的方式命名为FIRST技术Fastunnel deliverIng balloon dilatation catheteR assisted Shuttling thrombectomy Technique),该技术可以在串联病变中简化操作步骤,缩短再通时间,体现时间是大脑的PRT分秒必争的概念。



术者简介



侯杰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医学硕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苏州大学硕士毕业后留院工作三年,一线从事神经介入工作,熟练掌握脑血管病介入特别取栓治疗

发表脑血管疾病相关SCI论文3篇


田必江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中国共产党党员

铜仁市医学会精神(心理)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铜仁市神经内科分会委员、铜仁市脑心同治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卒中学会头痛分会委员、脑心健康管理师

擅长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和神经介入技术





指导老师



肖国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兼神经介入亚专科&卒中病房主任

苏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介入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卒中学会青理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介入学组委员、SVN杂志编审委等学术任职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