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没有其他卒中病因、DSA结果、年龄和吸烟状况,我们怀疑血栓闭塞性脉管病(TAO)是卒中病因。下肢多普勒超声一致显示双侧小腿动脉闭塞临床无症状,DSA 证实了这一点。患者未报告任何雷诺现象、肢体疼痛或缺血。抗体检测显示 G 蛋白受体自身抗体针对 α1 受体和内皮素 A 受体。红细胞沉降率(4 mm/1 小时 [参考文献<15 mm/1 小时])和 C 反应蛋白 (0.7 mg/L [<5.0 mg/L]) 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诊断为TAO后,我们强烈建议停止使用烟草和大麻。患者接受了口服伐尼克兰药物,并被转诊到我们的戒烟门诊和中风随访计划。出院时,患者已从面瘫和构音障碍中恢复过来。患者减少(<5支/天),但在随访3个月后没有戒烟。在此期间,他没有进一步的脑或外周血管缺血并发症。
讨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于 1879 年首次被描述,并于 1908 年被归入目前的内涵,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节段性炎症性疾病,累及中小型动脉和静脉,最常见于下肢和上肢。也有其他血管区域受累的报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脑血管受累很少见,但已有临床、血管造影和病理学表现的报道。历史神经病理学数据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脑 TAO:1 型与大动脉变化相关,2 型与中小动脉变化相关。TAO 通常发生在 40-45 岁以下有长期和大量吸烟史的男性中。在闭塞动脉附近有正常近端动脉和开瓶器样侧支的中小型血管受累是 TAO 的血管造影特征。这些特征和排除远端栓塞或闭塞的其他原因是 TAO 的主要诊断标准。组织学是确定明确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与活检相关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很少使用。除非患者出现异常特征,否则很少需要活检进行诊断。TAO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吸烟对疾病的发病和进展至关重要。讨论了潜在的免疫介导机制。详细来说,免疫功能正常细胞、升高的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以及各种自身抗体,包括抗内皮抗体、针对血管壁结构(如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的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已在 TAO 患者中鉴定出来。尽管它们被广泛使用,但没有证明在 TAO 中使用类固醇或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如乙酰水杨酸)的证据。最近,在 11 例 TAO 患者中有 9 例发现了针对与延长血管收缩相关的 G 蛋白偶联受体的激动性自身抗体,免疫吸附治疗的初步研究表明,晚期疾病的治疗效果很有希望。根据这些数据,在我们的患者中鉴定出 α1 受体和内皮素 A 受体自身抗体,我们讨论了免疫吸附疗法。然而,由于患者在戒烟方面挣扎,免疫吸附被推迟了,这应该是这种昂贵的标签外治疗的先决条件。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免疫吸附和药物的有效性。在继续吸烟的患者中,血管事件和截肢的风险明显更高,而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进展的治疗策略是完全停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研究调查TAO伴脑血管受累的长期结局。在既往的脑 TAO 病例报告中,患者在 1 年的随访期间戒烟且无症状。本病例报告应提高人们对 TAO 作为年轻成人卒中的罕见病因的认识。对于有明显吸烟史的年轻卒中患者,应考虑 TAO。没有外周血管缺血并发症的原发性脑血管表现很少见,但可能。必须戒烟以阻止疾病进展和中风复发。目前尚无循证致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