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0日发布 | 184阅读

Neurology---CT-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或伪高密度征鉴别:达摩克利斯之剑?

刘晨辉

郑州市中心医院

达人收藏
PEARL:
•  大脑中动脉(MCA)高密度征象是一种不敏感但特异性的征象,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血栓形成。
OY-STERS:
•  通过测量与正常对侧相比的衰减值,可以确认真高密度征象的存在。
  与高密度征象类似的征象(即假性高密度征象)包括血管钙化、红细胞压积升高和静脉造影剂。
•  还应仔细观察周围的脑实质,以评估低密度或任何提示肿瘤、感染或挫伤的鉴别特征。
对于急性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的调查,头部非增强CT通常是第一个诊断研究。具体的诊断特征有助于准确和及时地处理这些患者。MCA的高密度征象在19831年首次被描述为缺血性中风的间接征象。随后,许多文章详细介绍了这种征象的原因,测量了正常血管和血栓血管之间的衰减差异,并阐明了其他可能给人高密度MCA征象错误印象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个病例报告的病人谁提出了癫痫发作,并有一个假高密度的MCA征象。我们讨论MCA高密度征的鉴别诊断及与假性MCA高密度征的区别。
病例报道:60岁男性,表现为全身性癫痫。除精神错乱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CT显示左侧MCA明显高密度,相邻脑实质低密度(图A)。然而,左侧MCA的绝对衰减值为36 Hounsfield单位(HU),右侧MCA的绝对衰减值为35 HU。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轻度增强的浸润性左额叶和颞叶肿块(图,B), MCA未闭(图,C),无梗死迹象。活检证实为低度星形细胞瘤。
(A)头部CT:未增强CT头部轴位像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相对高密度,邻近脑实质低密度。左MCA的绝对衰减值为36 HU,右MCA的绝对衰减值为35 HU。(B)脑MRI:脑轴位t2加权像示左侧额叶后叶及颞叶高强度浸润性肿块,伴肿块效应。左中动脉分支也可见正常的血流空洞。(C)脑磁共振血管造影:脑磁共振成像的最大强度投影图像,显示左侧中动脉未闭(箭头)。

讨论:据报道,在假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头部未增强CT上的MCA高密度征象对MCA血栓栓塞性闭塞具有高特异性和阳性的预测价值。它与预后不良有关。在一项建立MCA高密度征象客观标准的研究中,作者认为异常MCA的绝对衰减值在43 HU以上,且异常MCA密集与对侧正常MCA衰减之比大于1.2,可以正确识别所有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的MCA。
然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哪些情况下高密度的MCA标志是误导性的。已经注意到,MCA可能出现高密度,但没有任何腔内血栓形成。在影响腔内内容物密度、壁密度和腔外密度的情况下,可以看到这种假高密度MCA征象腔内高密度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压积增加、不同来源的造影剂或摄入物质(如可卡因)引起的血清密度增加所致。由血管壁高密度引起的部分体积平均伪影,如血管壁钙化,也可导致假高密度。这可能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也可能是特发性的。MCA高密度征象通常是短暂的,但高密度是由于血管壁钙化所致将是持续的,因此与以前的影像比较,如果有的话,将有助于确认诊断。假性MCA高密度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正常密度MCA由于邻近异常实质低密度而出现高密度。这可能出现在感染、肿瘤或挫伤的情况下。异常血管的衰减值与颅内其他血管的衰减值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我们的病例也是如此。异常增强也有助于区分缺血与感染和肿瘤。特征性受累部位可能有助于诊断疱疹性脑炎等感染。钙化也可能提示肿瘤或发育不良。进一步的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帮助区分这些情况。


真MCA高密度征的例子:一名 38 岁男性因右侧无力、感觉丧失和偏盲到急诊科就诊。头部CT显示左高密度大脑后动脉征(HPCAS)(图 1)。头部CT血管造影证实左脑后动脉(PCA)闭塞(图 2)。MRI 显示左侧 PCA 梗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房间隔动脉瘤和卵圆孔未闭。他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HPCAS 被认为是 PCA 领域急性缺血的标志物。在急性卒中患者的 CT 上识别 HPCAS 可能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血栓栓塞性 PCA 分支闭塞。


与MCA高密度征类似的核磁SVS征:一名 60 岁心房颤动男性因左脑后动脉 (PCA) 梗死入院。溶栓前后的连续 T2* 加权磁共振梯度回声成像 (GRE) 显示,在中风后 3、7 和 210 小时,PCA 易感性血管征 (SVS) 连续变化,相应的血管图像在 4、6 和 210 小时(图)。根据小型系列研究,SVS 提示脑内动脉由红色或混合血栓阻塞,并且可能发生在 PCA 中,多达 43% 的病例。血栓中的脱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导致 GRE 信号强度低。随访影像学检查中存在未闭的 PCA,提示栓塞导致了 PCA SVS。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