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61岁,发现后交通动脉瘤1周入院。查体无异常。既往脑梗死、高血压病3年。
图.1
1、患者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诊断明确,大小约7.2*7.25mm,形态不规则,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自瘤颈下方发出,破裂风险大,手术适应症明确。
2、为保护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并保证栓塞效果,拟行三套系统,两枚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Y”型栓塞。
常规全麻后右侧股动脉入路,全身肝素化,8F自制长鞘头端送入右侧颈总动脉,6F Navien导管送入右侧颈内动脉C4段,以微导丝(Synchro-0.014,200 cm,Stryker)辅助支架输送导管(Excelsior® SL-10® Microcatheters,Stryker)头端经后交通动脉放置于大脑后P1段(视频1,2)。
视频.1
视频.2
撤出微导丝后再引导另一SL-10支架微导管超选择性进入右侧大脑中动脉,最后以微导丝引导弹簧圈微导管Echelon-10超选择性进入动脉瘤腔内。
视频.3
后沿Echelon-10微导管使用Axium 6mm*20cm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视频4),未解脱情况下沿后交通SL-10支架微导管送入Atlas 3.0×24mm支架,应用神龙摆尾技术将支架尾端放置于瘤颈口(视频5)。
视频.4
视频.5
继续沿Echelon-10微导管使用Target 5mm*10cm,Axium 3mm*6cm、3mm*6cm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后沿大脑中动脉SL-10支架微导管送入Atlas 4.5×21mm支架。
视频.6
造影显示支架完全覆盖动脉瘤瘤颈,撤出支架输送器,后再送入Axium 2mm*4cm弹簧圈栓塞动脉瘤,造影示动脉瘤不显影,后交通动脉远端动脉显影良好(视频7,8,9)。结束手术,麻醉苏醒后患者无不适,神经系统查体同术前。
视频.7
视频.8
视频.9
后交通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约占所有脑动脉瘤的25%,约占颈内动脉动脉瘤的50%[1]。后交通动脉瘤大体分为以下三类,本例属于C型(见之前公众号文章:动脉瘤很难,医生很烦,2022.9.18)。后交通动脉瘤的治疗中,保留后交通动脉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的主要血运来源。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一项纳入577篇文献旨在评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有显著的相关性[2]。
图片.3
本例患者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开口距离瘤颈较近,为保护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单支架置于大脑后动脉辅助动脉瘤栓塞,瘤腔内弹簧圈可能逸出,且复发可能性较大,单支架置于颈内动脉可能导致弹簧圈堵塞大脑后动脉,故应用双支架。我们将SL-10微导管在Synchro导丝引导下穿过瘤腔放置于大脑后动脉P1段,保证大脑后动脉供血,并利用神龙摆尾技术,将Atlas支架尾端放置于瘤颈口,此时支架尾端尽量多露出瘤颈口,以缩小瘤颈防止弹簧圈逸出,另一组系统将支架微导管放置于大脑中动脉,支架放置于大脑前开口处至C6,此时露出瘤颈口的支架可通过颈内动脉的支架压缩至瘤腔内,类似 λ支架置入技术[5];两枚Atlas支架均使用SL-10微导管输送,更易通过迂曲管径,易定位、释放,释放时张力小,还能实现在6F中间导管内并行3套系统,三管齐下,前后兼修。
图.4
1. Golshani K, Ferrell A, Zomorodi A, Smith TP, Britz GW. A re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in the modern era. Surg Neurol Int. 2010 Dec 22;1:88. doi: 10.4103/2152-7806.74147. PMID: 21206898; PMCID: PMC3011114.
2. Arrambide-Garza FJ, Alvarez-Lozada LA, de León-Gutiérrez H, Villarreal-Silva EE, Alvarez-Villalobos NA, Quiroga-Garza A, Elizondo-Omaña RE, Guzman-Lopez S. 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association of rupture in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23 Aug;231:107815. doi: 10.1016/j.clineuro.2023.107815. Epub 2023 Jun 5. PMID: 37301004.
3. Ashutosh P. Jadhav,Shashvat M. Desai, Tudor G. Jovin, et al. Y-Stent-Assisted Coiling of Wide-Neck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the Neuroform Atlas Stent System. Stroke Vasc Interv Neurol. 2022;0:000437. DOI: 10.1161/SVIN. 122.000437
4. 吕斌,张向远,张荣举,等.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2023,62(3):5.
5.λ stenting: a novel technique for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with fetal-typ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originating from the aneurysm dome[J].Neuroradiology, 2021:1-9.DOI:10.1007/s00234-021-02775-y.
邱 峰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王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外科疾病血管内治疗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复合手术学组副组长等职。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本科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曾国家公派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医学院和南卡罗莱纳州立医学院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神经介入工作。
担任《中国脑血管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介入放射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等多个杂志的编委、审稿专家。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基金项目,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译神经介入专业著作3部。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