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在颅内原发性肿瘤中占比高达40%以上。其中,高级别脑膜瘤通常具有明显的瘤内异质性特征,不仅增加了肿瘤的复发风险,还使得手术和放疗等治疗手段的效果变得相对有限,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然而,驱动脑膜瘤异质性的靶向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2024年5月17日,《Nature Genetics》(IF:31.7/Q1)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脑膜瘤机制的最新研究——“脑膜瘤异质性和演化的空间基因组、生化和细胞机制”(doi:10.1038/s41588-024-01747-1),为脑膜瘤的进一步精准分类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研究人员采用空间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法,分析了16例高级别脑膜瘤患者的肿瘤样本,以了解肿瘤内异质性的基因组、生化和细胞驱动因素。随后,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又扩大样本范围,对超过500例脑膜瘤样本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高级别脑膜瘤内异质性的基因组、生化和细胞机制存在巨大差异,但这些脑膜瘤在目前的分类标准中被归为同一类别。此外,复发肿瘤表现出与原发肿瘤截然不同的基因组、细胞和生化特征,这表明治疗策略应优先考虑并针对肿瘤的演变过程。
为了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临床前模型,研究人员还在人类脑膜瘤共培养模型中运用了表观遗传编辑技术和谱系追踪方法,成功确定了克服肿瘤内异质性和抑制脑膜瘤生长的分子组合疗法。

研究通讯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脑肿瘤中心首席研究员David R. Raleigh博士表示:“就在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修订了脑膜瘤的分级标准,将一些数量不多但具有临床意义的分子特征纳入到脑膜瘤的分类中。但我们发现,尽管这些肿瘤目前被归入同一等级,但其异质性背后的基因表达、生化和细胞程序大不相同。”
“研究结果强调,应优先考虑脑膜瘤分类标准中的瘤内异质性问题,同时高级别脑膜瘤临床试验也需要更准确的临床前模型。癌症分类和更广泛的癌症护理正在不断发展,了解如何优化肿瘤分类以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Raleigh博士补充道。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