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李静杰
通讯作者:段炼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REF: Li JJ, Wang XP, Bao XY,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vel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long-term rebleeding risk among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moyamoya disease: a 10-year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Neurosurg. Published online May 10, 2024. doi:10.3171/2024.2.JNS232744
PMID: 38728755
摘 要
前 言
烟雾病(MM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的狭窄或闭塞,以及异常发育的侧支血管网络,在脑底部呈现出类似烟雾的外观。在亚洲人群中,MMD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缺血型MMD常见于儿童患者,而出血型MMD(HMMD)更多见于成年患者。
对缺血型MMD的儿童和成人患者早期行脑血管重建术,能够建立颅内和颅外侧支血管,增加脑血流储备,改善脑缺血,并有效降低继发性卒中的发生率,这已在神经外科医生中得到广泛共识。
与缺血型MMD患者相比,HMMD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日本和东亚是HMMD的高发区,在成年人群中尤为常见。韩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MMD在所有儿童病例中占42.4%,而在成年患者中增加至69.0%。但是缺乏有效的参数评估HMMD患者复发性脑出血的危险。临床评估仅依靠长期随访,导致高再出血危险的患者错失及时进行干预的机会,从而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如再出血甚至死亡。尽管有几项研究探讨了与HMMD患者长期再出血危险相关的因素,但目前尚无模型能够预测长期再出血危险。
列线图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预后预测,并整合多种因素、基于患者特征预测临床预后。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中国最大的且随访时间最长的HMMD队列建立一个预测长期再出血危险的预后模型,通过识别高危患者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来有效减少长期再出血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方 法
纳入标准
临床资料收集
基线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根据既往研究,患者分为两个年龄组,分界年龄设置为46岁)、性别、脑出血类型、出血后治疗方式、入院前出血次数、出血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家族史、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瘤、修改Rankin量表(mRS)评分、Suzuki分期、单双侧、后循环累及(PCI)、脉络膜前动脉(AchA)和后交通动脉(PcoA)扩张与否,以及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或EDAS手术)。
手术指征
神经功能状态和随访再发出血
出院后,通过入院复查、电话或书面访谈进行长期随访。mRS用于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这种分类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临床结果具有应用价值。量表从0分到6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损害越明显。mRS评分≥3表示不良结果,表明中度残疾。相反,评分为3表示需要在日常活动中提供支持。
统计分析
分类变量以n(%)表示,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列线图来预测HMMD患者的再出血危险,运用Cox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与再出血相关的临床特征。基于LASSO回归的最终结果,开发了一个包含所有独立预后因素的列线图,以预测HMMD患者的5年和10年再出血。
结 果
患者特征
Table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cohort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Moyamoya Disease.
Abbreviations: IVH: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PH: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 SA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PH→IVH: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 into the ventricle; PCI: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volvement; AchA: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PcoA: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mRS: Modified Rankin Scale.
神经功能状态
再发出血事件
在平均随访期为10.4±2.9年的训练和内部验证队列中,有91名(16.4%)患者发生了再出血事件。再出血率为5年时为12.3%,10年时为14.8%。7名患者发生了两次脑出血事件,1名患者发生了三次。15名患者死于初次出血,4名患者死于第二次出血,1名患者死于第三次出血。在平均随访期为9.2±2.9年的外部验证集中,有28名(21.0%)患者发生了再出血事件。再出血率为5年时为9.02%,10年时为15.0%。3名患者发生了两次脑出血事件,2名患者发生了三次。3名患者死于初次出血,3名患者死于第二次出血,2名患者死于第三次出血。
在EDAS手术组中,72名患者(14.3%)发生再出血,而在保守治疗组中,19名患者(37.3%)发生再出血。根据Kaplan-Meier分析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图1)。
时间依赖AUC曲线
基于累积灵敏度和动态特异度,绘制了预测再出血的时间依赖AUC曲线。图2展示了AUC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与再出血相关的潜在预测因素
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发病年龄≥46岁、动脉瘤、出血次数≥2次、出血后发生脑梗死、PCI和PcoA扩张与HMMD患者再出血相关,而EDAS手术降低了再出血危险(所有p值<0.1)。随后,这7个因素被纳入LASSO回归分析。其中,四个因素(发病年龄、出血次数、PCI和EDAS手术)的最终被确定为与再出血相关的因素(图3A、B)。基于这四个因素,开发了一个用于预测HMMD患者5年和10年再出血危险的预测模型(图3C)。
预测模型的性能和验证
校准曲线显示了训练集(图4A)、内部验证集(图4B)和外部验证集(图4C)中预测的再出血事件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高度一致。基于该预测模型的C-指数如下:训练集为0.767(95% CI:0.704-0.830),内部验证集为0.814(95% CI:0.694-0.934),外部验证集为0.718(95% CI:0.661-0.775)。同时,在5年和10年时的时间依赖ROC曲线显示了预测模型的良好性能,包括训练集(图4D)、内部验证集(图4E)和外部验证集(图4F)。
此外,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CA),预测模型在5年和10年再出血事件中表现出良好的净效益(图5)。
预测模型的危险分层能力评估
基于预测模型得出的中位危险分数,将患者分为高危险和低危险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于说明高危险和低危险组之间再出血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低危险组的患者相比高危险组显著延长了再出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曲线见图6。
基于预测模型的再出血概率
在5年时,预测模型表现出48.1%(34.8%-61.5%)的灵敏度和87.5%(84.0%-91.0%)的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2%(26.7%-49.8%)和91.3%(88.2%-94.4%)。在10年时,预测模型表现出47.1%(35.4%-58.8%)的灵敏度和89.1%(85.6%-92.5%)的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8.5%(36.7%-60.4%)和88.5%(85.0%-92.0%)。
讨 论
MMD可在从儿童到成年中的不同年龄段中发生。然而,成人和儿童的临床表现明显不同。儿童通常表现为缺血症状,而更多的成人患者表现为出血。与缺血型MMD相比,出血型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预后较差。
尽管HMMD与再出血危险相关,但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来量化再出血危险。在临床实践中,只有通过长期随访才能明确治疗效果。许多患者存在高出血危险,然而,由于缺乏安全有效的评估方法,导致错失了及时的临床干预。因此,本研究开发了一个预测模型,利用内部和外部验证人群验证了四个临床变量,首次开发了预测HMMD再出血危险的模型。
与再出血相关的因素
MMD出血的病因很多,其中血管壁结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对血管结构进行更精细的观测。Lu等人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79例HMMD患者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并将其与428例非HMMD患者进行比较。他们观察到,在HMMD组中,存在更多血管壁强化(40.5% vs 25.7%)和偏心强化病变(17.7% vs 6.5%),而且血管壁强化与初次同侧出血独立相关。同时,基因特征与出血之间同样存在密切关系。研究表明,RNF213 A4399是MMD的出血有关。
列线图评估
本研究首次使用列线图评估HMMD患者的再出血风险。通过四个术前变量,开发并验证了一个预测模型,用于评估HMMD患者再出血风险。模型验证是开发临床预测模型的关键步骤,以确保其在现实场景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在本研究中,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了列线图的稳定性,结果显示C指数分别为0.814(95% CI:0.694–0.934)和0.718(95% CI:0.661–0.775),表明其具有很强的区分能力。此外,5年和10年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在内部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25和0.814,在外部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734和0.773,表明了模型的良好预测性能。
局限性
首先,列线图基于回顾性数据,可能导致选择偏倚。其次,本研究仅关注中国患者,因此我们的发现能否推广到非亚裔人群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结论应在其他MMD人群中验证。第三,列线图未涵盖血管壁特征和基因特征,这些是出血病因中的关键因素。未来的研究应进行综合分析,利用MRI和基因特征来阐明这些独特的血管壁特征。因此,需要综合多变量进行研究,以全面了解HMMD患者的临床病程和再出血事件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 论
我们的长期研究表明,HMMD的EDAS手术结果良好,有助于预防再出血事件。我们构建的列线图具有显著的临床适用性,提供了一种方便可靠的工具,用于预测HMMD的再出血事件,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识别高风险患者。研究还强调了在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一生中进行持续监测的重要性。
第一作者简介
李静杰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解放军医学院三年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截至目前共参与发表SCI论文14篇,总计影响因子62.6,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论文5篇,总计影响因子20.0
通讯作者简介
段炼 主任医师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一类岗位津贴获得者,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军委保健委专家,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委员会常委
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及脑肿瘤的诊断治疗、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烟雾病的诊断治疗,到目前为止共完成烟雾病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11000余例,并收集了完整的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疗效居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67篇,其中发表于《Stroke》等SCI杂志论文共46篇,总影响因子238.301分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首发基金重点项目、后保部重大军事专项、军委科技委重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14项,总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
主编出版了《烟雾病》第一部中文专著,主笔编写了《烟雾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烟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于2012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缺血性脑损伤的诊断治疗与防治策略”2020年再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获得新华网首届“中国好医生”称号,2019年获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白求恩式好医生奖;2019年获解放军总医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连续十年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缺血性脑血管病TOP10;荣立三等功三次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