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类疾病的重要原因,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严重时可形成斑块造成血管狭窄,一部分患者病变处血管发生代偿性扩张以延缓管腔狭窄进展,即外弹力膜(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 EEM)的横断面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增大的现象,称为“正性重构”。这一现象与血管斑块负荷逐渐增大有关,斑块过大会变得不稳定且破裂风险增高,与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患者:男,71岁。
高血压,糖尿病。
CTA容积重建图像:左侧颈总动脉远段局部管腔轻微狭窄。
CTA:左侧颈总动脉曲面重建图像显示,轻微狭窄由低密度斑块所致,斑块处血管外径明显大于近侧或远侧正常管腔处血管外径,符合“正性重构”表现。
CTA薄层源图像:左侧颈总动脉轻微狭窄由低密度斑块所致,斑块处血管面积明显大于近侧或远侧正常管腔处血管面积,符合“正性重构”表现。
1987年Glagov 等通过对136 例人体进行尸检,最早发现了心脏左主干的血管重构现象,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早期,随着斑块体积增加,EEM的CSA发生相应的代偿性扩大,以取代斑块所占据的管腔面积,从而保证血流不会显著减少,但当斑块负荷超过EEM的CSA的40%时,这种代偿将无法继续维持,进而造成血管管腔的狭窄,血流量下降。由此可见,血管重构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Glagov现象。
2001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关于血管内超声的专家共识对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进行定义,用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来描述重构的程度及趋势,RI 为病变处EEM的CSA与参考处EEM的CSA比值,将RI > 1定义为正性重构,RI < 1定义为负性重构(血管内超声不能识别内弹力膜)。之后的相关研究多以该共识的定义来界定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仅在临界值上有所不同。现有研究多将RI > 1.05 定义为正性重构,< 0. 95 定义为负性重构,0. 95 ~ 1. 05 定义为中间性重构。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