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前言
作为神经外科的组成部分,颅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如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损伤所致的面瘫,对年轻女性及某些特殊职业的病人所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甚至影响其一生。自453期开始,总结科室陈景森主任医师和王勇杰副主任医师在此方面所做的工作,尤其是王勇杰副主任医师通过国外所学知识技能对一些病例的实践总结,介绍颅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一些治疗进展等相关专题,希望抛砖引玉供大家借鉴、参考和交流,以不断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水平。
病史简介
患者,女,34岁,因“右侧耳鸣伴耳道流液半月”入院。
患者半月前因右耳道进水后出现耳鸣不适,伴耳道流液,至当地医院查头颅MRI和CT提示右侧颈静脉孔区占位伴周围骨质破坏,神经鞘瘤首先考虑。
查体:右侧听力粗测减退,声音无嘶哑,悬雍垂两侧对称,咽反射存在。
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评估,电测听提示右侧传导性听力减退,增强MRI提示“右侧颈静脉孔及小脑延髓池见异常肿块影,并向上颈部延伸”,薄层CT扫描提示“右侧颈静脉孔区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局部骨质呈受压吸收改变”(图1)。
图1. 术前电测听、MRI和CT检查。A. 电测听提示右侧传导性听力减退;B.术前MRI T1增强相提示部分肿瘤占据小脑延髓池,对延髓局部形成压迫;C.肿瘤占据颈静脉孔,导致颈静脉孔扩大,呈颅内外骑跨式生长;D.肿瘤长入上颈部,前内侧可见颈内动脉;E.冠状位扫描可见肿瘤位于颅内、颈静脉孔、上颈部,呈骑跨式生长(红色圆圈);F.MRV提示右侧乙状窦不发达(箭头);G.术前CT提示右侧岩骨和斜坡骨质破坏,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均受累(红色圆圈)。
诊疗经过
经科室讨论,患者右侧颈静脉孔区占位,呈骑跨式生长,颅内部分已经对延髓产生压迫,手术指征明确,计划采用岩枕经乙状窦入路,争取一期肿瘤全切。
手术全程在面神经和后组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左侧,取右耳后问号形手术切口,暴露耳后乳突部,于上颈部分离胸锁乳突肌,暴露颈静脉、颈内动脉、副神经和舌下神经,于颈1横突上方探及肿瘤下缘。磨钻行乳突切开术,显露乙状窦,定位前外侧面神经管避免误伤,逐步暴露颈静脉孔区,见肿瘤侵犯颈静脉孔并呈哑铃形分布于颅内外。沿着肿瘤周边,向上方磨除至后半规管水平,向下方磨除颈静脉突和部分枕髁,可见舌下神经管开放,充满肿瘤。打开肿瘤外侧包膜,见黄色肿瘤组织,采用包膜下切除技术,前方深面隔着肿瘤包膜可见颈动脉搏动;舌下神经管内肿瘤切除后,可探见舌下神经电生理信号响应良好,静脉性出血予明胶海绵压迫止血;肿瘤深面侵犯岩骨尖,切除至正常骨质;上方及内侧面可见神经于包膜内走行,尽可能予以保留,刺激包膜见后组神经信号响应良好。为处理颅内肿瘤,结扎并切开乙状窦,推开小脑,于延髓前方见肿瘤组织,延伸进入颈静脉孔,切除肿瘤,于包膜外保留后组神经。镜下全切肿瘤。缝合硬脑膜,腹部脂肪填塞术腔。
术后患者有眩晕不适,1周左右好转出院,术后复查MRI提示肿瘤全切(图3),患者有轻度声音嘶哑,但无饮水呛咳、吞咽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未受到影响。
图2. 术中所见。A.乳突和上颈部显露,可见颈静脉、舌下神经和副神经;B.乳突磨除,摘除乳突尖,开放茎乳孔,彻底磨除迷路下骨质,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肿瘤组织,后方可见完整的乙状窦;C.包膜下切除肿瘤,可见深面正常光滑的包膜组织(红色圆圈);D.切除侵犯颈静脉突(红色圆圈)的肿瘤组织,至正常骨质;E.沿着颈静脉突向内侧继续切除髁内肿瘤,至显露舌下神经包膜和静脉丛(红色圆圈);F.切除深面肿瘤直至显露正常的岩尖骨质(红色圆圈);G.切除颈静脉孔内的肿瘤,直至正常光滑的包膜(红色圆圈);H.切除颅内肿瘤后,可见后组颅神经完整。
图3. 术后MRI复查。A.T1增强相可见小脑延髓池内肿瘤消失(红色箭头);B.T1增强相可见颈静脉孔内的肿瘤消失(红色箭头);C和D.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提示原肿瘤全切(红色箭头)。
讨论
参考文献
往期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