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王文佳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血流导向治疗后循环小分支和远端动脉瘤注册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医院和诊所的Mahmoud Dibas探讨了FD对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P2、P3段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结果于2024年4月在线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ahmoud Dibas, et al. Stroke Vasc Interv Neurol. 2024;0:e001296. doi: 10.1161/SVIN.123.001296】
血流导向(FD)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治疗选择。然而,针对后循环远端和小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有限。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医院和诊所的Mahmoud Dibas探讨了FD对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P2、P3段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结果于2024年4月在线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这是一项FD(血流导向治疗后循环动脉瘤)注册后的亚分析,突出了FD治疗后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P2和P3段的远端动脉瘤。对整个系列的动脉瘤特征和患者结果进行了描述,并对梭形/夹层动脉瘤与囊状动脉瘤进行了更集中的分析。主要的治疗结果是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Roy 1级)。主要的安全性结果是FD后的主要缺血性/出血性卒中。次要结局包括功能结局、动脉瘤再治疗和支架内狭窄。
患者和动脉瘤特征:共有36名患者和动脉瘤(中位年龄60岁 [IQR,53-65岁] ;男女比例1:1.8)接受FD治疗后循环远端动脉瘤。大多数患者(24/36,66.7%)表现为未破裂动脉瘤,并且所有患者在就诊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至2。最常见的位置是在PICA(21/36,58.3%),其次是SCA(5/36,13.9%)和PCA的P2分段(5/36,13.9%)。其中,13个是梭形/夹层动脉瘤,而23个是囊状动脉瘤。大多数是侧壁动脉瘤(32/33,97.0%)。动脉瘤的中位大小、穹隆高度和穹隆宽度分别为4.8、4.0和3.9毫米。除外梭形/夹层动脉瘤破裂率更高(61.5%与17.4%比;P=0.011;表1),梭形/夹层动脉瘤与囊状动脉瘤之间患者和动脉瘤特征具有可比性。
表1. 后循环小分支和远端动脉瘤患者的特征。
大多数动脉瘤用单个FD成功治疗(29/36,80.6%;表2),采用股动脉入路(29/36,80.6%)。有54.3%(19/35)的动脉瘤采用直接FD植入,而45.7%(16/35)在椎动脉中采用间接植入。1例(2.8%)患者进行了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13.9%)进行了球囊辅助血管成形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至2(29/32,90.6%)。在中位随访14.1个月(IQR,10.1-49.1个月)后,所有患者中有78.1%(25/32)实现了完全闭塞(图1)。与囊状动脉瘤相比,梭形/夹层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更高,尽管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91.7%与70.0%;P=0.151)。
在18名患者中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16例(88.9%)观察到O'Kelly Marotta量表上的完全闭塞(D级),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999)。在考虑形态学后,FD直接植入载瘤动脉与在椎动脉中间接植入之间在Raymond-Roy完全闭塞率方面没有差异(87.5%与66.7%;P=0.523)。观察到2例(5.6%)患有囊状动脉瘤发生严重卒中(缺血/出血)。一例患者在手术后一个月在动脉瘤治疗的载瘤动脉区域出现新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据。另一名患者在住院期间在载瘤动脉区域出现出血性卒中。
表2. 后循环小分支和远端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和结果。
图1. 该研究中最终随访的Raymond-Roy闭塞分级比率。
两名患者在穿刺部位出现深部血肿,几小时后改善。4例(11.1%)出现支架内狭窄(<50%)。4个动脉瘤(11.4%)需要再次治疗,其中3个采用额外的FD植入,1个采用手术夹闭。在形态学调整后,梭形/夹层动脉瘤和囊状动脉瘤之间的重大卒中(缺血性/出血性)率(0%与8.7%;P>0.525)或再治疗率(7.7%与13.6%;P>0.999)无明显差异。
该研究支持FD用于治疗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特别是梭形/夹层动脉瘤,可能具有更高的闭塞率和更低的卒中并发症比率。需要进一步大规模研究以确认这些发现。

关注FD治疗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王文佳 医师
审 校
李子付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