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860年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福建协和医院)不仅是八闽医学的发源地,也是现代福建医学的发源地。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陈文伙教授在经历了漳州市医院神内脑血管病介入科的多年拼搏与成功后,接受了福建协和医院的邀请,也接过了医院领导期许的——“打造协和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并成为泛血管病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福建脑血管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和康复一体化工作”的重任。在建科伊始,身负重任的陈文伙教授就制定了“团结、合作、创新、引领”的综合发展规划,并希望通过全科人员的拼搏和努力,实现科室快速发展的目标。
从新起点奋进的福建协和脑血管病科
众所周知,脑血管病的诊治不仅涉及神经内、外科,还涉及影像、急诊、介入、重症、康复等众多相关科室。福建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也是在有效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众多科室力量的基础上,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于2024年1月15日正式起航。在成科仪式上,医院党委陈良万书记、陈椿院长,以及多个行政部门的领导亲临现场,为科室成科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陈文伙教授也逐步把自己过往积累的技术成果、制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科室,让脑血管病科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1)在人员配置上,科室目前共有6位可以独立开展介入手术的医生和1位专门负责科室宣传和医疗质控的科秘,这些人员的到位让科室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在病房规模上,因为患者较多,在医院的支持下,科室病房很快从住院部8号楼4楼搬到了拥有38张床位和5张NICU病床的3楼,满足了需要容纳更多患者的需求。
(3)在卒中绿道建设上,医院在陈文伙教授的建议下,不仅优化了急诊卒中绿道的救治流程,还在急诊配备了专门的DSA手术室和CT检查设备来为患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治疗服务。
(4)同时,医院还引进了人工智能(AI)来进行CT影像资料的初检,这一举措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初检率,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还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救治的时间。
在团结中精诚合作是科室发展的基石
对于这些进展的取得,陈文伙教授指出,“团结”和“合作”是科室得以快速发展的核心:
(1)作为一个新的科室,建科的初衷就是要为病患提供涵盖“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方位一体化救治服务,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在不断地磨合和协作中,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7×24小时的优质救护服务,也让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
(2)对于卒中绿道建设,我们在移植过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变革,让各个科室之间的“合作”更流畅,让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变得更高;
(3)对于疑难重症患者,我们与医院其他团队建立了良好、高效的MDT讨论合作机制,努力为疑难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
正如陈教授在总结时指出的:对于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来说,要让患者得到全方位、一体化的优质诊疗体验就需要有更多的相关科室和单位参与其中;且只有各个单位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精诚合作,才能把这件事情一次性做好。当然这个过程中,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也要做好引领和创新的工作。
在引领中成就福建脑血管病防治新标杆
“
因为卒中患者每耽搁一分钟时间,都会有近20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所以脑血管病患者的救治,特别是急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是强时效性的救治活动,”陈文伙教授在采访中一直强调:“因此想要让急性卒中患者最大获益,需要实现就近治疗。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提升自身救治能力的基础上,引领和规范基层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的提升。”
在介绍福建协和医院各个医联体单位的卒中救治能力时,陈教授指出:目前福建省和福州市的卒中防治工作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但从治疗病例数来说,相对于福州市每年预估的近1万的卒中新发人群,我们现在的工作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技术掌握程度来说,虽然我院90%的医联体医院已经可以开展静脉溶栓工作,但能独立开展介入取栓治疗的医院占比仅为60%。因此,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推动技术的下沉和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
对此,陈文伙教授在医院的支持下做出了新的规划:
(1)从整体上,团结各医联体单位,做好各级医院的不同分工,一起努力把国家医疗服务改进目标实现;
(2)在技术规范上,积极开展医联体研讨会等各级学术交流活动,相互交流,切实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率;
(3)在人员培训上,脑血管病科积极招收培训学员,为基层医院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
(4)在技术创新上,探索更多的耳熟能详的简单操作技术和技巧,以便于让更多的患者能得到便捷的、规范化的治疗。
对于这些举措的意义,陈文伙教授指出,这些举措都是相互促进的:对基层医院来说,我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基层医生去理解和掌握,这就切实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对于我们科室来说,我们不仅通过交流提升了诊疗水平,还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总结和归纳更简单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流程,并想方设法地去融会贯通。总之,我们的教学和交流不仅是传承,也是相长,更是我们创新的基础。
用创新引领福建脑血管病发展新未来
创新是刻在福建医科人骨子里的使命感。在漳州市医院期间,陈文伙教授就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微导管首过效应”“支架释放效应”“豆纹动脉共干低灌注”等多项血管内治疗创新理论,先后发明了PEARS技术、DOUBLE PT技术、BASIS技术、RTRS技术等介入取栓创新技术,并参与了DIRECT-MT、ATTENTION、ANGEL-ASPECT等多项国内RCT研究的开展,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所以,在陈文伙教授来到福建协和医院后,也立刻在科研创新上开始布局:一方面,科室会积极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年轻才俊,来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科室会通过其他医院、科室的合作来推动各项临床研究的不断落地。在采访中,陈文伙教授特别强调了由他在漳州市医院时主持开展的MILD-MT研究也将是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据介绍,该研究是陈文伙教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和杨鹏飞院长的帮助下开展的,是涵盖全国40家中心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旨在解答“轻型卒中病人当出现大血管闭塞时,是选择血管内治疗,还是选择单纯药物治疗”这一热点话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研究的成果将再次振奋国际脑血管治疗领域。
小结
“
加强科室建设,为科室引入和培养更多的年轻才俊;在团结合作中不断提升科室以及各医联体单位的脑血管病的综合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科研上不断布局,创新更多有利于患者的成果,在世界上发出来自福建和中国的声音……”这些目标是陈文伙教授对未来的规划。对此,陈教授在采访中强调:虽然这条路会非常艰辛,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去把这些事情做好!
而通过采访期间的深入接触,我们也相信在团结中精诚合作的福建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将在创新中引领美好的未来!
关于中天
了解更多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