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映帘生,流晖槿艳明。5月26日,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主办的“学科影响力提升——暨长海脑科学大师论坛”在沪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国内神经外科学及脑科学领域的佼佼者,星光熠熠,群英荟萃;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大会合影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江涛院士等顶尖专家悉数到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的赵丹丹书记、上海市医学会的邬惊雷会长与谭鸣副会长,为论坛增添了更多的权威与专业。此外,还有多位来自不同医院的领军人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毛颖院长、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李兆申院士、烧伤科主任夏照帆院士,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剑宁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冯华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廖专院长等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神经科学的奥秘。
在这场学术的盛宴中,专家们围绕脑科学和神经外科学的研究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为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献计献策,以期推动我国神经科学不断向前迈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正所谓:“群英荟萃论神经,长海堂前智慧兴。学术交融促发展,共绘未来新图景。”这场论坛无疑为神经科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次论坛大会主席、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菊祥教授在致词中指出,本次论坛的召开,旨在通过领域前沿顶级专家对于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分享,将为神经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专院长指出: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石。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7年转隶海军后,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取得显著成果:新增12个军队临床重点专科及多个重点实验室,同时吸引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众多杰出人才。多篇临床研究论著发表于四大医学期刊,成果斐然。神经外科作为首批国家教育部的硕博学位点和博士后工作站,经过7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其中,陈菊祥教授入选了国家的百千万人才军队拔尖人才等称号,在脑胶质瘤与神经肿瘤领域,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专业素养。陈菊祥教授带领的团队每年门诊急诊量达15000余人,开颅手术量达1300余台,已建立了正规化的诊疗流程和完善的病人数据库。真正做到了脑胶质瘤临床诊治的正规化,模块化和数字化!
廖专院长对陈菊祥主任的工作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到:“我眼中的陈菊祥教授,是一位对医学研究充满热情,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外科医生。通过与众多专家合作,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后,廖院长提到: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长海医院联合实验室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内外科、基础与临床、脑科学与神经外科的深度融合,满足了军队需求和民众健康的双重目标!

在所有与会专家学者的注视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与廖专院长共同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长海医院联合实验室”揭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院长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脑计划”已经在转录组学、神经元发育、神经网络与环路、脑图谱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此外,在神经影像、脑机接口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重大长足的进步。中国“脑计划”给临床医生更多参与脑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是脑疾病人口最多的国家,而神经外科医生作为尖刀上的舞者,在中国“脑计划”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海医院)通过此次论坛,搭建了一个深度思考和广泛交流的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分享以往成果的同时,共同探讨脑科学与神经外科学未来的发展,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火花,共同推动脑科学与神经外科学迈向新的高度。
上海市医学会邬惊雷会长赞扬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在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军队与地方的合作、军民之间的合作方面树立了非常好的典范。近几年来,脑科学研究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转化方面、脑科学相关器械设备方面,为中国神经病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神经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方法和发展空间。本次大会是一个兼具开放性、合作性、互鉴性的大会,不仅为长海同仁带来了学术盛宴,也推动了上海脑科学与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健康上海”的建设。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赵丹丹书记指出,我国所处的医疗健康视野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脑科学与神经外科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未来。当前,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难题,且发病率逐年攀升,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加强脑科学与神经外科学的研究发展,提高诊疗水平是我们日趋关注的课题。在这方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海医院)树立了杰出的榜样,其创新性的“一体化神经疾病诊疗模式”和先进诊疗方案,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医生投身于脑科学与神经外科学的研究,共同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江涛院士指出,脑科学是当代科学最活跃、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脑科学的发展,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必将极大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我国高度重视脑科学和神经外科学发展,先后出台多项重大科技计划,为脑科学和神经外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也将继续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国际合作,聚焦脑科学和神经外科学前沿热点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将基础研究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造福广大患者。相信在各位院士、专家、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脑科学事业必将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学术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剑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卞留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巍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吕胜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楼美清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凌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亮教授主持。
蒲慕明院士介绍了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的研究进展。蒲院士指出,中国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主要探索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对于脑疾病诊治和脑机智能技术的研究。脑机接口研究需要面对两大问题,即如何解码大脑信息和如何调控大脑状态,这需要了解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规律和所代表的意义以及调控与脑功能相关特定神经环路的电活动。接着,蒲院士介绍了我国在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成果。未来神经调控是脑疾病治疗的研究方向,在阐明疾病相关异常神经环路之前,在病因不明时,对疾病表征的调控,可能带来治疗效果。
江涛院士介绍了大脑神经环路微观与宏观研究。在神经科学与临床问题的转化和促进方面,江涛院士介绍了宏观世界大脑功能图谱数据库,通过对精细手运动功能的初步探索,发现并提出运动功能网络拓扑损伤机制,研发脑运动网络关键节点定位技术,创建脑运动区占位手术及康复策略。
毛颖院长分享了意识促醒和机制探索的研究进展。从科学上讲,意识机制和本质的探索最终要通过对于意识的神经相关物质探索而实现。意识障碍是指从完全自我意识到抑制或缺乏自我意识和觉醒的任何变化,其神经机制包括关键脑区/核团神经元损伤、皮层-丘脑环路结构失连接和意识相关神经功能网络异常等。在治疗意识障碍方面,金刚烷胺等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感觉刺激治疗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华山医院在此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目前意识障碍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意识障碍研究势必进入一个跨物种、多模态、长程动态的全时间窗监测,从而促进意识研究的发展。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冯华教授从脑白质的保护到豆纹动脉神经复合体(LNC)保护的角度探讨了脑出血的研究进展。他强调内囊白质纤维束损伤是导致高压脑出血致残的病理基础。目前,基于LNC的研究从多角度阐述了LNC高血压脑出血致残的病理机制,但多针对于血肿周围组织的损伤,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围绕LNC交互作用的集中研究,推进研究结果的转化。在手术治疗方面,白质纤维束旁精准神经内镜技术诞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仍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LNC残存越少,神经功能恢复越差。因此,兼顾白质保护和LNC保护是内径下脑出血精准手术的基本原则,以此为理论基础的NESICH研究在进行中,目前已取得良好的结果。

安徽医科大学汪凯教授介绍了神经调控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在阿尔茨海默症(AD)治疗方面,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iTBS)治疗AD有着短期和长期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记忆。对于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rTMS可能有一定的疗效。由此可以看出,临床资源是转化医学研究的优势,基于临床发现、寻求基础合作,解析原理机制,进而服务临床。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屈延教授分享了成瘾性脑病的神经调控治疗。伏隔核是成瘾症状发生的关键核团,但伏隔核毁损防复吸手术依然有部分患者会有复吸。奖赏环路中多核团参与了成瘾相关精神症状发生,因此联合技术企业,研发了双靶点联合异频脑深部电刺激技术。无复吸率高达62%,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且认知和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维持较好的水准,已于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研究。时间干涉脑深部电刺激、可穿戴闭环TMS等新型神经调控技术也在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杨清武教授分享了急性脑卒中脑保护进展及临床转化的研究策略。他指出目前脑卒中的治疗难题是临床上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但功能预后良好率不理想,减少无效再通是缺血性卒中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MARVEL研究提示,在进行EVT的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中,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并未显著改善总体残疾程度,但降低了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物理治疗以及超声微泡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未来,脑卒中脑保护未来策略可能包括生物学半暗带理念、重点缺血阶段实施、重点关注神经免疫炎症、物理措施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曜教授报告了生长激素型垂体瘤-肢端肥大症诊疗新研究。生长激素型垂体瘤-肢端肥大症病因复杂,需要综合多学科优势,联合制定治疗策略。华山医院团队创新性地通过开颅经鼻联合入路,治疗多例复杂垂体巨腺瘤,并在国际上首次基于大样本提出联合入路作为垂体巨腺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临港实验室姚镭教授介绍了脑机接口芯片关键技术研发进展。脑机接口是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之间建立的信息传递通道,但是目前穿刺式微电极随着性能的提升,风险也越大。目前脑机接口专用芯片正向着低噪声、低功耗、小尺寸、高通量的特性研发,临港实验室目前已经开发出一款兼具多通道信号采集IC和多通道电刺激IC的脑机接口专用芯片,其性能参数与当前国际水平相当,性能和实用性通过动物实验验证。
最后,大会主席陈菊祥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陈主任指出,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大会上许多脑科学的内容非常陌生,但这些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将可能在今后为神经疾病的诊疗带来巨大的变革。陈主任对远道而来分享精彩报告的专家、一直以来默默关心长海神经外科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与会人员热烈的掌声中陈主任宣布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盛如明塔,领航未来。携谱华章,共迎璀璨!”虽然本次“学科影响力提升——暨长海脑科学大师论坛”已圆满落幕,但学术的热情与探索却永不止步。彼时回首,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仍历历在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神经外科领域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探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在神经外科的道路上,有各位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神经科学领域能够迎来更加辉煌的成就。
踏入五月的清风里,如潮起潮落,5月26日,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学术会议在长海医院华丽绽放。如诗如画的长海医院,映衬着学术交流之花的灿烂绽放,仿佛一幅医学殿堂的宏伟画卷。
本次会议由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陈菊祥教授和王来兴教授任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钟春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毕云科教授、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李亚楠教授、张帅教授、陈超教授和王毛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先震教授、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张学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骆纯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严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谢涛教授兼任主持,大会邀请了国内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就脑肿瘤的外科治疗、手术策略和创新进行探讨。
骆纯教授首先分享了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技术要点和术后管理。陈先震教授和谢涛教授分别分享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内镜下侧脑室疾病手术病例,阐述了他们作为资深神经外科医师在术式选择上的实践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孙利华教授分享了不同情况下胶质瘤的手术策略,探讨了不同术式的优劣和注意事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薛礼研究员围绕SSTR2蛋白的结构和临床意义,以及SSTR2对脑膜瘤生物学机制进行了讲解。严勇教授展示了扩大经鼻蝶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瘤。钟春龙教授分享了一例罕见的高度恶性儿童胚胎性肿瘤,该患儿在接受二次手术后11年未复发,被认为治愈。毕云科教授分享了动眼神经三角突破垂体瘤手术治疗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欧阳火牛教授分享了九院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颅脑相关病变的多学科诊治经验。张学军教授展示了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在岩斜区肿瘤术中的应用。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就上述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抛砖引玉,抒写了一场盛世论坛,在本次会议的最后,陈菊祥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于肿瘤学组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未来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够有更好的学术和临床成果,更好地服务大众。华夏医者,医道圣手,如星辰般璀璨,如山川般坚毅。本次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学术会议圆满召开,给诸多临床同仁们来来了丰富的学术宝藏,愿我们未来共同携手,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治愈,以医学之名,守护生命的光芒永不熄灭。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学术会议在沪顺利召开
春风拂面,五月峥嵘。5月26日下午,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学术会议在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召开,如春日绽放的花朵一般,吸引着众多医学界精英汇聚一堂。
大会主席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陈菊祥教授和胡小吾教授进行开场致辞。
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胡小吾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周洪语教授、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丁宛海教授、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吴曦教授、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仇一青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尹嘉教授兼任主持,大会邀请了国内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就脑肿瘤的外科治疗、手术策略和创新进行探讨。
李毅教授分享了中枢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研究,深入探讨如何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为神经损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赵郑拓教授带来了超柔性神经界面系统及临床应用展示了在神经科学与医疗技术结合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更精准的神经调控提供可能。
吴曦教授表示,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幻觉时,是否仍能通过手术治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尹嘉教授分享了MVD手术中幕上急性硬膜下出血病例系列报告,并提醒我们关注手术并发症,并探讨预防措施。
周洪语教授分享了对于伴杏仁核增大的颞叶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并表示外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丁宛海教授分享了巴氯芬泵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中的临床应用显示了其在缓解痉挛症状方面的潜力。
唐寅达教授分享了MVD治疗非动脉瘤性血管压迫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蔡小敏教授分享了舌下神经-颈襻联合移植术在修复周围性面瘫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中。
龚德山教授表示后头部离断术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最后,陈菊祥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表示会议深入探讨了神经损伤修复、神经界面技术、帕金森病手术适应症及多种神经相关疾病的最新外科治疗方法。在这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中,如诗如画,探讨交融,众位专家共商医学前沿之道,为神经外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犹如金风送爽,助力医学事业蓬勃向前。
在春夏交织的诗意时节,阳光洒满大地,万物生机盎然。此时此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委学组的学术会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的学术殿堂里璀璨揭幕。这里,智慧的火花将交织成一道道绚烂的光束,照亮医学前行的道路,引领着神经外科领域的未来。我们共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学术的盛宴,共襄这场智慧的狂欢。
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陈菊祥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巍教授任大会主席。

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王洪祥教授和周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史之峰教授为大会主持。
青委主委朱巍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是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委学组成立以来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座的青委委员是上海神经外科的未来,是各自医院神经外科的未来。青年委员会是整个学会中最有活力的力量,在座的各位青委委员也抱有很高的热情,展现了青年神经外科医生的风采。希望在今后3年,大家能积极参与委员会的工作,一步步成长为学会委员,承担更大的学术责任。今年9月上旬将举办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的东方会,这实际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会议,即将开放征稿通道,青委委员们应该号召同辈,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将各自优秀的学术成果展现在这个舞台上,与全国的青年神经外科医生一起展现风采。
青委副主委史之峰教授指出,青委委员都是各自医院青年神经外科医生中的佼佼者。他希望各位青委委员能够从现在开始缔结深厚的革命友情,一起为上海的神经外科事业做出贡献。今年青委将有三项活动:“青年大学堂”将在各大医院轮番举办,并参观各自的神经外科;“神经外科前世今生”将邀请各大医院神经外科展现其独门特色,让全国公众更好地了解神经外科;“上海青年神经外科医生现状调研”将在东方会启动并在明年春季发布公告。
陈菊祥教授指出,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在国内还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但在DRG收费、神经外科手术数量持续增加的趋势下,神经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会得到更多的提高。通过技术含量和工作强度展现临床医生的职业价值,进而提升薪酬的时代即将到来,青年神经外科医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神经外科手术,尤其是颅底手术,需要长期的艰苦训练以及很大的毅力、耐心和情怀。由于神经外科手术风险更大,克服畏难情绪,做好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会更有成就感。随着硬件设备的提升、理念的更新,神经外科手术的策略完全不同。相较过去完全切除肿瘤的治疗理念,现在更加强调功能的恢复和维持,相信理念的改变也会为青年医生的成长提供不同的思路。之后,陈菊祥教授分别从切除程度、颅底重建、治疗路径、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等角度,分享了自己颅底疑难手术中的血管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邱天明医生分享了自己在江西兴国县医疗帮扶期间的感悟,他指出通过这次帮扶他非常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因为当地缺医少药,居民深受病痛折磨,当地医生也渴望得到培训的机会。经过这样的经历也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把自己的想法真正落实下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杨溪医生分享了自己做科普经历。他指出,科普最重要的是“有趣”,而不是“前沿”。就像在跟家属沟通的时候不能为了准确而采用非常学术化的表达一样,科普的对象是普通人而不是专业医生,简单、有用、能够为大家接受才是好科普。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张帅医生则分享了自己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在家庭生活上,作为“双医生家庭”双方面对的压力更高,主要的核心矛盾在于工作和育儿,他分享了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强调要多沟通,多给予情绪价值,多顾家。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珉医生分享了自己在日本学习的经历,日本独特的学术氛围和生活气息给与会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学术会议圆满闭幕,不仅为青年神经外科医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整个医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陈菊祥教授等专家的智慧分享,展现了医学的崇高与神圣,也体现了对未来医学发展的深邃思考与期待。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青年医生将肩负起医学事业的重任,以不懈的探索与创新,推动神经外科领域的持续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迈向更加辉煌的医学未来!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