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7日发布 | 797阅读

【精选编译】Zoom 45/55抽吸导管对中远端血栓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一项多中心研究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雨杭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刘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刊收录


本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张雨杭编译,为大家带来《Zoom 45/55抽吸导管对中远端血栓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一项多中心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Tritan Plute等对Zoom 45/55抽吸导管处理更具挑战性的中小直径和远端血管闭塞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于2024年3月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ritan Plute, et al.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24 Jun;33(6):107698. doi: 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24.107698】



研究背景


Zoom 44/45系列抽吸导管采用斜面尖端设计,理论上通过增加导管的截面面积提高了吸力,而不增加导管的直径,使得该系列导管可以到达更远端的血栓,而不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既往研究Zoom 44/45系列抽吸导管在近端闭塞病例中治疗效果良好,但尚无中、远端血管取栓的治疗数据。因此,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Tritan Plute等对Zoom 45/55抽吸导管处理更具挑战性的中小直径和远端血管闭塞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于2024年3月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了2021-2022年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行机械取栓的卒中患者资料。实验组为采用Zoom 45/55抽吸导管对远端血管血栓进行机械取栓,对照组为5 French SOFIA导管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连续队列。远端血管定义为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2、M3、M4段,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A1、A2、A3段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P1、P2、P3段,研究共纳入56名患者。



研究结果


共有38例患者使用Zoom导管进行机械取栓,其中23例(60.5%)为女性,平均年龄68.8±18.3岁,29例(76.3%)的患者基线mRS评分低于2分,Zoom治疗组与SOFIA队列间患者性别、手术时年龄、基线mRS及显著的既往病史等基线临床特征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Zoom治疗组患者术前平均NIHSS评分10.7±6.7,平均ASPECT评分为9.1±1.01,11例(28.9%)患者接受了TPA治疗,上述卒中特征性临床表现两组间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此外,两个队列治疗的患者血管闭塞位置分布情况与多血管闭塞患者治疗情况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Zoom治疗组与SOFIA队列平均通路次数(1.6±0.97 vs  1.6±1.1,P=0.89)相近,Zoom治疗组84.2%(32例)的患者再通率达到TICI分级2b及以上,而SOFIA队列为72%,但两组间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29),两组术中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Zoom治疗组和SOFIA队列术后第1天(postoperative day1,POD 1)的平均NIHSS为9.8±8.3和8.8±9.4,术后3个月随访mRS评分0-2分的分别为10例(35.7 %)和7例(38.9%),死亡患者(mRS 6分)数量分别为12例(42.9 %)和5例(27.8%),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各统计学资料见表1。使用Zoom导管系统对远端困难血栓取出的代表性病例见图1。


表1. 患者临床基线与治疗特征统计分析表。


图1. 59岁,女性,右侧M3血栓(A),使用Zoom 45吸入导管进行取栓(B),实现TICI 3级再通(C)。



研究结论

经斜面尖端设计的Zoom 44/45系列抽吸导管对于传统治疗困难的中远端血栓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佳,可以作为中远端血栓取栓的有用工具。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张雨杭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审 校




刘斌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