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发布 | 1401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病例夹】沈建教授 | Pipeline™ Flex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

沈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李宏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简要病史




患者女性,65岁。


现病史:因“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天”入院。查脑动脉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既往史:有肺结节、窦性心动过缓、早搏、心包积液、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病史。


查体: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mm,光反射存在,视力视野粗测可,四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征阴性。






术前影像资料




脑动脉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右侧V4段中重度狭窄。


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大小约13.04*7.02mm,载瘤动脉近端直径2.49mm,远端直径为2.35mm。






术前准备




①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积极要求手术;

② 多学科会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③ 药物准备: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阿托伐他汀+泼尼松龙片。






手术材料




Neuronmax 6F 90长鞘

Catalyst 5F 115中间导管

Pipeline™ Flex密网支架 3.75*25mm

EV3 Axium弹簧圈

Headway-17微导管

Stryker微导丝






手术过程




通路建立,右侧股动脉8F动脉短鞘,Neuronmax 6F 90长鞘联合5F 115 中间导管到位。


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微导管置于载瘤动脉远端。


将弹簧圈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


支架远端释放锚定。


远端锚定后,载瘤动脉远端缓慢释放支架。


瘤颈部推拉结合释放支架,使支架充分打开并良好贴壁。


载瘤动脉近端推送释放支架。


释放支架后经弹簧圈微导管疏松填入12*40mm、10*40mm、10*30mm弹簧圈3枚。


最终造影提示Pipeline™ Flex密网支架贴壁及位置良好,右侧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显影良好。






术后情况




术后复苏后,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mm,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术后第二天无明显不适主诉,术后第3天医嘱出院。






术者思考




1、密网支架在今后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将会成为一个趋势。适合各种类型的动脉瘤,包括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有重要分支血管发出的动脉瘤、多发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均可尝试使用。


2、熟悉密网支架产品的性能是保证支架安全、高效释放的关键,本例要点在于选择合适的型号的支架。密网支架贴壁良好是减少各种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所在,对于贴壁欠佳的可以使用导丝或导管进行按摩,必要时可尝试球囊扩张。


3、密网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能加速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减少破裂风险,最终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对于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推荐使用。激素使用可能减少密网支架治疗后的炎症发生,对减轻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减少出血均可能有一定帮助。








术者简介




沈建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共党员,脑血管病专家,医学博士
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兼)博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国家及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擅长脑血管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瘘、烟雾病、颈动脉及脑动脉狭窄、静脉窦血栓等)的微创介入治疗、(动脉瘤及畸形栓塞术/支架植入术/动静脉取栓术)及显微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术/血管搭桥术/内膜剥脱术)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计划及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等课题,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包括J Neurosurg、World Neurosurg、Acta Neurochir(Wien)、CNS Neurosci Ther、Front Immunol、Sci Rep等多篇浙江大学TOP期刊及中华级医学杂志,获国家专利10余项

李宏宇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共党员,神经外科学博士,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血栓取出术、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硬膜下血肿等)、脑出血、脑外伤等的手术治疗
浙江省神经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三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