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卢云鹤医师带来《唤醒麻醉和电生理辅助下左额语言区(Broca)胶质瘤切除》。患者为一名老年女性,因反复头晕乏力2月入院。病例中,患者经历了手术、综合治疗,直至复发后的节律化疗。卢医师用曲线图形象地表示了患者的治疗历程,强调了胶质瘤治疗的艰辛和对未来治疗技术突破的希望。通过这例老年女性胶质瘤患者病例的复盘,卢医师详细说明了全程管理的实施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导航、电生理监测、术中唤醒、肿瘤切除、术后病理和分子检测等步骤。他强调了术前重建、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术后分子检测的重要性,以及术后综合治疗和随访的必要性。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彭华医师带来《颅内多发胶质瘤切除术》。彭华医师分享了一例60岁女性颅内多发胶质瘤的病例。患者因言语不清和右侧肢体无力3月就诊,有高血压病史,血压目前控制正常。查体显示吐字不清,右侧鼻深沟变浅,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肌力减退。术前检查显示双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初步考虑为多发性脑转移瘤。进行了胸部CT、腹部B超和甲状腺彩超等全身筛查,未发现明显的原发性病灶。手术方案考虑立体定向活检和手术切除。家属最终选择手术切除,考虑到病变表浅且靠近中线,决定采取同一切口双侧病变切除。术中采取仰卧位,取双侧颅骨骨瓣,先切除右侧病变,再切除左侧病变。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和术中超声定位,尽量保护周围组织和大隐静脉,避免功能损伤。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检测提示MGMT甲基化阴性,预示患者预后较差,对放化疗效果不敏感。术后患者清醒,但肌力有所下降。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王伟杰医师带来《一例额叶囊性胶质瘤切除术》。王伟杰医师分享了一例56岁男性患者的囊性胶质瘤切除手术体会。患者主诉头痛3月、行走不稳20天和小便失禁7天,经CT和MRI检查后,考虑为右额囊性占位,初步诊断为囊性胶质瘤。手术方案为弧形切口颅内肿瘤切除,术中首先释放囊液以减轻颅内压,然后分块切除肿瘤,并沿囊壁进行完整切除。术中注意保护滋养血管,及时止血,并使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病理提示为腺样细胞瘤二级,Ki67指数约20%,IDH1部分区2+。术后患者左侧肢体肌力有所改善,但整体肌力仍有所下降。术后第一天CT显示肿瘤切除干净,第三天出现少量出血,经治疗后吸收,出院时水肿恢复,中线结构回归正常。术后建议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随访一年,患者未复发。王医师总结表示,术前评估应更全面,考虑多模态检查,术中囊壁完整切除对患者恢复有益,并强调了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潘逸珩医师带来《延髓四脑室巨大室管膜瘤综合治疗一例》。潘逸珩医生汇报了一例43岁男性患者的延髓室管膜瘤综合治疗。患者主诉为一周余前出现头痛头晕,MRI检查发现脑干、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占位及幕上梗阻性脑积水。术前评估考虑室管膜瘤,采用右侧枕部远外侧入路和经枕下后正中膜帆入路,同时考虑脑室外引流。手术要点包括锐性解剖、椎动脉及其分支保护、脑干引流静脉保护,使用导航、CUSA和术中电生理监测。术中难点在于深部显微操作、肿瘤体积大、侵犯脑干等重要结构。术后1小时CT未见出血,48小时MRI增强显示肿瘤全切。术后病理证实为室管膜瘤PFB组,分子病理提示H3K27me3表达正常,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术后多学科讨论建议局部放疗或动态随诊观察。术后半年随访,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100分,MRI未见肿瘤复发。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樊华声医师带来《多模态技术辅助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切除术》。樊华声医生分享了一例5岁女性弥漫性胶质瘤切除手术的病例。患儿因反复癫痫发作入院,经过抗癫痫治疗效果不佳。当地医院的磁共振检查发现异常信号,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放电,进一步检查后,考虑低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术前,樊华声医师团队使用医学影像软件进行详细规划,考虑到病灶位于左侧功能区,选择了软膜下脑沟入路进行手术。手术中使用神经导航和荧光素钠显影技术辅助定位病灶,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切除。手术过程注意保护皮层和白质,尽量减少损伤。术后患儿恢复良好,运动功能未受累,CT检查显示无并发症。病理检查结果为弥漫性胶质瘤二级,IDH1野生型。多学科讨论后,根据WHO对低级别胶质瘤的指南,考虑患儿临床表现倾向惰性,可能具有较好的愈后。樊华声医师强调了术前规划的重要性,多模态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术后多学科讨论对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董志强医师带来《黄荧光辅助下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董志强医生分享了一例60岁男性患者的左顶叶胶质瘤手术治疗。患者因右上肢麻木和言语不清入院,有两年高血压病史,但血压控制良好。查体发现右侧上肢感觉障碍和命名失语,其他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术前核磁显示左顶叶类圆形混杂信号占位性病变,弥散受限,灌注加权显示肿瘤血供丰富。术前MDT讨论后,诊断为左顶叶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策略为荧光素钠辅助下行顶叶脑病损切除术,术后同步放化疗,加替莫唑胺辅助化疗和电场治疗。手术采取左侧卧位,左顶马蹄形切口,术中采用中央沟定位技术,使用荧光素钠辅助辨认肿瘤边界并切除。术中注意保护正常脑组织,采取en-block切除理念,吸引器使用要快于电凝频率,主动止血,避免在血泊中烧灼。术后复查CT显示术区干净,术后三天核磁显示前界和下界有强化影,考虑中央前回未过度切除。术后病理为胶质母细胞瘤,IDH1野生型,1p19q非共缺,为预后较差的类型。术后进行了标准放疗和化疗。术后一年患者状态良好,生活能完全自理。放疗靶区规划和放疗后影像显示良好。董志强医师强调了术前术后MDT讨论、术中荧光素钠的应用以及术后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路俊锋医师带来《神经语言学指导下的左侧中央叶腹侧部胶质瘤切除》。路俊锋医师分享了一例56岁女性左额叶胶质瘤手术。患者一年内两次癫痫大发作,术前体格检查和认知评估均正常。CT和MRI检查显示左侧额叶后方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考虑胶质瘤可能性。术前通过功能重建,确定肿瘤累积脑区,包括侧裂上方、中央前回腹侧部、中央后回等语言功能相关区域。开颅后利用术中唤醒功能定位模式图,定位语言区和口唇舌运动区,发现肿瘤紧邻语言区和运动区。手术中保护大脑中动脉M3M4段,分块切除肿瘤,特别注意保护语言区和运动区。采用皮层下电刺激确定切除范围,术中磁共振扫描确认切除情况。术后病理为少突胶质瘤二级。术后一周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但一个月后语言功能完全恢复,有轻微面瘫。术后三个月MRI显示切除满意。术后18个月患者伸舌无歪斜,口唇轻微不对称,语言交流和运动功能正常。路俊锋医师还总结了类似位置肿瘤的其他病例,他表示可以通过功能重建和术中唤醒定位,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和语言功能的保护。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程兴医师带来《Endoport通道下经侧脑室-脉络裂入路第三脑室胶质瘤切除术》。程兴医师分享了一例50岁女性第三脑室胶质瘤切除手术的病例。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反应力减退,CT和MRI提示第三脑室内占位,术前诊断为胶质瘤。手术采用Endoport通道经侧脑室脉络裂入路,术中结合内镜和显微镜技术,电生理监测下分块切除肿瘤,达到影像学全切,同时缓解脑积水。术后病理为弥漫性胶质瘤,IDH突变型,MGMT启动子甲基化,无CDKN2A/B缺失,WHO3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认知功能改善,无明显神经功能损害。MDT讨论后,根据指南给予同步放化疗,目前患者正在接受治疗。程兴医师强调,手术入路选择应个体化,内镜和显微镜技术各有优势,Endoport通道具有减少脑组织创伤的优势,且胶质瘤治疗需要规范化全周期管理。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于杰罡医师带来《裸眼3D外视镜下经额外侧入路切除脊索样胶质瘤》。于杰罡医师在演讲中介绍了一例罕见胶质瘤手术案例。患者表现为嗜睡、视力轻度受损和视野缺损,实验室检查显示低钠血症。通过CT和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脊索样胶质瘤。手术采用3D外视镜技术,安全地切除肿瘤。通过切除第三脑室前壁肿瘤,成功打开了第三脑室。具有可变角度的先进设备,提供了清晰的三维至八维视野,有助于精确导航和切除。术后CT和MRI显示肿瘤被完美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杰罡医师强调了3D外视镜技术的优势,包括立体视觉、清晰的视野和减少对脑组织的创伤。他认为这种技术为深部肿瘤切除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实现功能保护和最大化切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孙利华医师带来《一例丘脑胶质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孙利华医师汇报了一例25岁女性丘脑胶质瘤患者的手术及综合治疗过程。患者因头痛和呕吐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丘脑占位,确诊为H3K27M阳性的WHO 4级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治疗包括初次活检、同步放化疗、电场治疗、替莫唑胺辅助化疗、维莫非尼治疗、内镜下近全切手术、三脑室底造瘘术、伽马刀治疗、贝伐单抗治疗以及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双靶治疗。尽管经历多次治疗,患者生存期达到3年6个月,远超弥漫中线胶质瘤中位生存期。最后,孙医生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MDT团队协作及家庭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少春医师带来《经翼点入路行岛叶胶质瘤切除病例报告》。一位22岁男性患者因为持续一个月的左侧上肢间断抽搐入院就诊。术前核磁共振显示肿瘤位于左侧额中回后部,可能涉及手部功能区。经波谱及DTI检查确诊为胶质瘤,具弓状束和椎体束特征。术前通过功能定位和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安全,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和超声引导下切除肿瘤,保留功能区域。术后肿瘤全切,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半球胶质瘤,H3G34突变,属于儿童型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接受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12周期。一年随访显示肿瘤无复发,患者情况稳定。这个案例展示了在胶质瘤手术中综合运用功能定位、电生理监测和分子病理学检测的重要性,以及术后综合治疗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所军医师带来《多模态技术辅助的胼胝体膝部胶质瘤显微切除术》。一名51岁中年男性患者因头痛、头晕伴随肌力下降半年就诊,既往病史无殊,记忆力下降。外院CT提示右侧额叶及胼胝体膝部占位性病变。多模态MRI显示右侧额叶胶质瘤,结合波谱提示高级别胶质瘤。DTI显示局部神经纤维受损。综合临床资料初步诊断为高级别胶质瘤。位于胼胝体膝部,形态类似蝴蝶形,涉及双侧生长。手术计划采取多模态技术辅助最大安全切除策略,以全切除为目标,根据血供及解剖结构确定手术策略。通过黄荧光引导下超大切除,保留功能区域。手术重点保护神经血管,分块切除肿瘤,送检实验室分析。术中确保非强化区域主体切除。进入深部锐性分离肿瘤,保护周围神经血管。最终实现最大安全切除,避免脑积液播散。术后病理提示为弥漫性星形胶质瘤,IDH突变型,采用同步放化疗方案。张所军医师总结表示,整体手术过程结合了多模态技术,术中精准切除肿瘤,保护功能区域,为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