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2日发布 | 1387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FRED®行至简•赢拓域|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复杂动脉瘤两例

万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

达人收藏


导语



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时,会遇到置入流程复杂,装置输送及打开困难等问题。


全新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采用独特的混合编织技术,兼容21微导管输送。


为简化血流导向置入流程,打破血流导向应用局限提供新思路。





病例一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39岁,女性。


主诉:发现颅内动脉瘤5天。


查体:GCS评分15分,意识清楚,言语清晰,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动脉瘤。


术前讨论


1.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对于颈内动脉未破裂宽颈动脉瘤中型、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具有非常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Ⅰ级推荐,B级证据)。

2.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其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减少动脉瘤内血流,提供内皮细胞爬行的“脚手架”修复瘤颈处载瘤动脉缺损处,降低复发率。

3.考虑载瘤动脉近端与远端血管直径差大(约1.5mm),载瘤动脉血管迂曲且存在角度扭转,对支架打开挑战较大,首选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置入术。


选择材料


6F 90cm 长鞘

6F 115cm 中间导管

Synchro2 14 200cm 微导丝

Headway™ 27 156cm 微导管(支架微导管)

FRED 4017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围手术期管理


1.术前双抗,拜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术前口服5天。

2.术后静脉泵注替罗非班5ml/h,泵至术后4~6小时。

3.术后口服双抗3个月,复查后根据情况调整。


手术过程


01

中DSA造影:右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动脉瘤。

02

术中DSA造影:右侧颈内动脉3D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动脉瘤,大小约为20.72×16.33mm,远端血管直径1.92mm,近端血管直径3.48mm。

03

术中DSA造影:左侧颈内动脉正侧造影及压颈试验,前交通开放良好。

04

术中DSA造影:左侧椎动脉正侧造影及压颈试验,后交通动脉开放。


05

通路建立:6F中间导管抵达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弯处,微导管在微导丝的配合下采用瘤内成袢及解袢技术,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远端,手推造影远端血管无夹层及出血改变。


06

Headway™ 27 156cm微导管内输送FRED 4017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系统远端定位于预计着陆区以远2-3mm处,回撤微导管原位释放支架。释放至动脉瘤颈的迂曲处时,先回撤系统将微导管头端从大弯侧缓慢拉回至血管中央,观察到支架自膨打开后,轻推支架以保证支架贴壁。

①输送导丝头端

②支架远端显影点

③支架微导管头端

④输送导丝尾端显影点

⑤弹簧圈微导管头端


07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释放至覆盖动脉瘤颈后,通过微导管头端标记点与支架近端标记点预估支架释放的近端着陆点(约为两点之间的40%-60%)。确定近端着陆点处于血管平直区后,平衡释放支架末端,保证支架近端贴壁良好。

①支架远端标记点

②微导管头端标记点

③支架近端标记点

08

完全释放FRED 4017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正、侧位及3D造影观察,载瘤动脉通畅、支架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0

9



4个月后随访DSA,右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可见瘤颈缺损处内皮化修复,动脉瘤治愈。











病例二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58岁,女性。


主诉:头晕1个月。


查体:GCS评分15分,意识清楚,言语清晰,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左侧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膨大。


术前讨论


1.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及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膨大明显,但后交通动脉功能重要,尽量不覆盖后交通动脉。

2.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其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减少动脉瘤内血流,提供内皮细胞爬行的“脚手架”修复瘤颈处载瘤动脉缺损处,降低复发率。

3.综合评估患者海绵窦段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位置较近,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远端约3mm无效段可保证锚定且不影响血流,首选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选择材料



6F 90cm 长鞘

6F 115cm 中间导管

Synchro 2 14 200cm 微导丝

Headway™ 27 156cm 微导管(支架微导管)

FRED 4017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围手术期管理


1.术前双抗,拜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术前口服5天。

2.术后静脉泵注替罗非班5ml/h,泵至术后4~6小时。

3.术后口服双抗3个月,复查后根据情况调整。


手术过程


01


术中DSA造影: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及3D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左侧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膨大。


02

术中DSA造影:左侧颈内动脉3D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载瘤动脉远端直径3.36mm;近端直径4.20mm。


03


术中DSA造影:右侧颈总动脉正、侧位造影。


04


术中DSA造影:左侧椎动脉正、侧位造影。


05

Headway™ 27 156cm微导管内输送FRED 4017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系统远端精准定位于预计着陆区远端(后交通动脉壶腹前端),确保扩口无效段跨过后交通动脉壶腹段。回撤微导管原位释放支架,释放过程支架头端无短缩,支架覆盖过动脉瘤颈后,手推造影确认前半段支架打开及贴壁情况良好。

侧位

①输送导丝头端

②支架远端显影点

③螺旋显影丝

④输送导丝尾端显影点


正位

①输送导丝头端

②支架远端显影点

③螺旋显影丝

④输送导丝尾端显影点




06

继续平衡释放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后半段,完全释放后手推造影确认支架贴壁良好,直接撤出输送导丝,无需后处理。

侧位

①支架远端标记点

②螺旋显影丝

③支架近端标记点


正位

①支架远端标记点

②螺旋显影丝

③支架近端标记点





07

完全释放FRED 4017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正、侧位及3D造影观察,载瘤动脉通畅、后交通动脉开放、支架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08

术后3个月DSA随访,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可见瘤颈缺损处内皮化,动脉瘤完全不显影,后交通动脉畅通。








术后体会




在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差距大,血管解剖结构迂曲,成角大且方向扭转的情况,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顺应性极佳,易打开,无需依赖后处理即实现整体贴壁优秀,大幅简化密网支架释放操作。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两端的无效段扩口设计,可以在保障锚定稳固的同时,避免覆盖重要的血管分支。释放过程中,远端不易短缩,真正实现精准定位的原位释放。



术后随访可见,3-4个月后瘤颈缺损处内皮化,动脉瘤完全不显影,显示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具有卓越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术者简介


万曙

浙江医院

浙江医院副院长,脑科中心学科带头人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浙江省551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脑血管疾病精准医疗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创新学科(神经创伤学)后备学科带头人

《心脑血管病防治》副主编

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副秘书长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脑血管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在脑血管疾病和脑脊髓肿瘤微创手术方面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于各种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近年来在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修复、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基于血流动力学分析的脑血管病精准诊治AI策略平台的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项目及省医药卫生重大科技计划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CNS Neurosci Ther等专业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担任《心脑血管病防治》副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Stroke Vasc Neurol、Neural Regen Res、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等知名杂志通讯评审专家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