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1日发布 | 722阅读

【精选编译】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FRED X的使用经验:可行性、安全性和短期疗效评估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安佩林

重庆市人民医院

方亦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本次重庆市人民医院安佩林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FRED X的使用经验:可行性、安全性和短期疗效评估》,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Rawad Abbas等人通过分析美国4个三级脑血管中心的FRED X使用者收集的前瞻性数据,评估FRED X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于2023年10月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awad Abbas, et al. J Neurosurg. 2023 Oct 6;140(4):1054-1063. doi: 10.3171/2023.7.JNS23966】



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主要依靠开颅夹闭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介入技术。自1990年代GDC(Guglielmi可解脱弹簧圈)发明以来,颅内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案逐渐从外科手术发展为血管内治疗。2007年,以高金属覆盖率为特点的血流导向装置(FDD)诞生,作为新一代的血管内治疗装置,标志着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转变。材料学的进步使得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逐步扩大。腔内血流重建装置(FRED)是一个双层的自膨胀FDD,代表了以载瘤动脉重建为聚焦点的新一代动脉瘤治疗方式。FRED X采用Microvention X技术——种特殊的纳米聚合物表面改性,旨在减少材料血栓的形成,或在设备表面形成凝块的趋势。


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Rawad Abbas等人通过分析美国4个三级脑血管中心的FRED X使用者收集的前瞻性数据,评估FRED X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于2023年10月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收集了2022年2月至7月间在美国4个三级脑血管中心接受FRED X治疗的患者的前瞻性数据。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基线mRS评分、动脉瘤的体积、位置和形态、手术持续时间、累计透视检查时间、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并发症情况以及出院情况。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并通过P2Y12检测评估血小板功能。未达到期望P2Y12水平的患者使用替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术中维持激活凝血时间为患者基线值的2至3倍。术后,患者均继续DAPT至少6个月。影像学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瘤闭塞状态使用Raymond-Roy闭塞分级(RROC)进行评估,功能结局使用mRS评分进行评估。随访计划安排在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和5年进行。



研究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44例患者(女性占比84%),平均年龄为57.7岁。共治疗45例动脉瘤,使用了46个FRED X装置。动脉瘤的平均最大直径为5.6毫米,且20%曾接受过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61.6分钟,累计透视检查时间为24.6分钟。所有病例的支架均放置成功,实现了支架贴壁良好和颈部完全覆盖,61%的病例中观察到动脉瘤瘤内造影剂滞留超过90%。


术后并发症方面,未破裂动脉瘤组中有3例(8%)出现症状性并发症,破裂动脉瘤组中有1例(20%)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出院,且出院时的mRS评分为0。


随访结果显示,6个月时,89%的病例实现了完全闭塞,6%的病例出现了无症状的支架内狭窄,所有患者均有良好的功能预后。12个月时,5例患者的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显示,4例患者(80%)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患者(20%)有瘤颈残留。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囊内栓塞结合使用,FRED X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技术上是可行的,且有良好的早期安全性和疗效。随访结果显示,6个月时89%的病例实现了完全闭塞,且所有患者均有良好的功能预后。尽管样本量较小,但研究结果为FRED X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积极的早期证据,并为未来的长期安全性和疗效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注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FRED X

FRESH研究-新型FRED X血流导向装置结合抗血栓表面修饰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61名患者的首个多中心经验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安佩林 医师

重庆市人民医院


审 校




方亦斌 副教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