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1日发布 | 164阅读

X-Brain: 大猫带你读“意识”巨著系列(一百零五):一个新的分析——如何实现科学与体验的联姻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我们如何准确地描述现象意识?人们普遍认为,对现象的描述不能完全免于理论。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所指出的,在科学中即使最基础的术语也是“负载理论的”(theory-laden)。因此,“观察,甚至更多的观察陈述和实验结果的陈述,始终是对观察事实的解释;它们是依据理论所作出的解释”。

在对意识的解释中,先在的理论对现象描述的影响一直是极端的。二元论者将意识描述为由非物质的“感受质”组成;物理主义者试图将那些感受质重新描述为脑状态;功能主义者坚称它们可以被描述为一组因果关系,等等。在发展这类描述时,那些主要人物当然提到意识现象学的例子。但是,除了少数明显例外,他们更意图将现象学硬塞进一些先在的理论中,而不是扩展现有理论使之包含现象学本身的全面性。

这些经典的意识描述已经受到观念史的塑造,在西方传统中,这些观念来自古希腊统——来自柏拉图的二元论交互作用论、亚里士多德的功能主义和德谟克利特(他相信所有的事物都只不过是原子和虚空)的物质主义。确实,一些关于意识的本质以及它与物质世界关系的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被诸如二元论者和物质主义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为他们长达2500年之久的争论提供了起点。为了摆脱这种僵局,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检验这些预设。

·二元论对当代思想的影响

姑且不论二元论的诸多问题以及当今哲学著作中排斥它的倾向,它仍然对当代的信念和思想发挥着重要影响,甚至对那些反对它的人也一样。

你认为意识的哪些本质是理所当然的?思考下面每个陈述并判断它们是真还是假。

1.灵魂不同于肉体;当肉体死去灵魂依旧存在。

2.意识是灵魂的一种属性;物质没有意识,无论它怎么组合。

3.人类拥有意识;非人类的动物没有意识。

4.如所知觉的物理对象(physical objects as-perceived)完全不同于我们对那些对象的知觉印象(percept)。

5.意识的内容是观察者依赖的,因为它们仅存在于观察者的心智中;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周围的物理对象是不依赖于观察者的,它们独立于观察者的心智而存在。

6.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知觉到的物理对象是客观的。

7.意识的内容是私人的;知觉到的物理对象是公共的。

8.意识的内容似乎不居于(located)任何地方,或者即使要说,也只能宽泛地说它们存在"于心智中"或"脑中";相反的,我们所知觉的物理对象却清晰地存在于我们身体周围的三维空间中。

9.意识的内容似乎不具有空间广延,例如,它们不具有长度、广度和宽度等维度;相反,我们所知觉的物理对象确实具有空间广延。

10.意识的内容似乎是非实体的(insubstantial),它们不具有诸如硬度、固态和重量等属性;相反,知觉到的例如桌椅等物理对象确实具有这些属性。

如果你认为上述陈述任何一项为真,那么,或多或少,你已经被意识的二元论理解所影响了。

例如,人们很自然地,至少部分地,以二元论的方式思考自己的意识。按照经典的二元论交互作用论,命题1到命题10全部为真。有关灵魂的命题1和命题2直接来自笛卡尔。命题3同样来自笛卡尔,尽管一些非二元论者同样对人和其他动物的严格区分作出了论述。然而,从总体上看,物质主义还原论者否定命题1到命题3,而就我们当下的目的而言,我们对二元论者和还原论者共享了什么更感兴趣。为此,我们需要检验命题4到命题10,因为它们处理意识内容与被知觉的物理世界的联系方式。

很少有人会不同意命题4、命题5、命题6和命题7,因为这些命题既可以很好地适用于二元论,也可适用受到最普遍辩护的还原论的替代选择(即意识不过是脑的一种状态或功能)。这些命题同观察者与被观察物的分离相关。命题4指出有意识体验存在于观察者中(在他的心智或脑中)而不是世界中(被知觉的对象所在之处);因此,体验的存在,而不是被知觉的对象,是依赖于观察者的(命题5)。命题6和命题7关系到体验如何被知道。由于体验存在于“心智或脑中”,因此相反于公共的、客观的、物理的世界而言它们是私人的、主观的。二元论者有时就此得出结论:体验必须通过私人、主观的方法来研究;还原论者则常常由此得出结论:对体验的研究不是一种科学。

命题8、命题9和命题10是关于意识体验像是什么(心智哲学中的感受质),这些命题同样源自笛卡尔,而它们得到普遍赞同,因为许多二元论者和还原论者都同意这就是体验似乎所是的方式。二元论者与还原论者的分歧仅在于体验是否真是它们似乎所是的那样。对于二元论者而言,缺少位置、广延以及其他实质的物理属性与意识是非物质的相符合。对于还原论者而言,这种“似乎”(seemings)是他们研究规划的起点——其目的是证明意识体验只不过是脑的状态或功能。

如果我对于二元论的普遍影响(即使对那些反对它的人)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你将会同意命题4到命题10中的一些或全部。这至少适用于我的上百位学生和同事,在我将这些命题拿给他们时就是如此——并且在1976年之前,我自己也相信它们。这些命题一起界定了将我们的意识体验内容与所知觉到的物理对象相分离的“鸿沟”。但是我现在相信命题4到命题10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它们对意识体验的现象学作出了系统性的错误描述。让我来一一解释。

·体验是什么和在哪里?

假设我要你指出你的体验。按照笛卡尔的观点,体验形成自思维实体(res cogitans),即一种能思维的实体,它在空间中没有任何位置或广延。物质世界是由广延实体(resextensa)组成的。这是一种在空间中既具有位置又具有广延的实体。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一个人是无法真正指出体验的,因为它们没有方位。最多,一个人仅可能指出意识体验与物质世界交界的地方。根据笛卡尔,这位于脑中央的松果体(pineal gland)。

现代还原论哲学家认为体验不过是脑的功能或状态。想要精确指出这些功能或状态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它们可能是大量神经元集群的分布式属性。然而,如果一个人不得不指出体验在哪,那么他会指向脑。

简言之,虽然传统二元论者和还原论者对于意识体验是什么的看法完全相左,但对于它们在哪里的看法却(大致上)是一致的。如果体验可以被定位,那么这个位置一定是在脑的某处。反过来,这一点将体验置于与外部物理世界的一种给定的空间关系中。

·如何相对于脑和物理世界来安置体验

命题4到命题10暗示了一种如图6.1所展示的二元论的知觉模型。它假设知觉包含了一种简单的、线性的因果序列(从一个外部观察者E的视角来看)。来自物理对象(如E所知觉到的猫)的光线刺激主体的眼睛,激活她的视觉神经(optic nerve)、枕叶(occipital lobes)以及她的相关脑区。意识所需的充足神经条件形成了,并导致主体心智中的(对一只猫的)意识体验。当然,视知觉的这一模型过于简化,但是我们现在并不关心细节。我们所关注的仅是外部物理对象、脑和体验分别位于哪里。

很明显在这一模型中有两个根本的"分裂"。首先,意识的内容明显与物质世界相分离(图上部的有意识的知觉“质料”与图下部的物质的脑和物理的猫相分离)。这符合笛卡尔的观点,即意识的质料(res cogitans,思维实体,一种能思维的实体)与构成物质世界的质料(res ertensa,物质实体,在空间中具有广延和位置的实体)截然不同。第二,正在进行知觉的主体与被知觉的对象明显分离(主体和她的体验在图的右边而被知觉的对象在图的左边)。

从这个简单的模型中可以清楚地明白为什么意识经常被认为是规避科学研究的。从E的视角看,物理的猫和主体的脑是(潜在地)可见的;它们在一个外部的、第三人称的视角中似乎是公共的、客观的和可见的。因此,一种对猫和脑的科学研究不会提出哲学问题。相反,S的关于猫的体验似乎是私人的、主观的,并且仅从S的第一人称视角是可见的。如果是这样,它如何能形成一种对科学而言的数据呢?

传统上,二元论者已经安于接受可能存在超出科学之外的人类体验的某些方面。然而,将这种二元论吸纳进科学的世界观则会出现严重问题。因此,20世纪的哲学和科学都试图通过论证或显示意识体验只不过是脑的状态或功能来自然化二元论就不足为奇了。图6.2表明了还原论的视知觉模型。

图6.2中的因果序列与图6.1一样,只是增加了一步。还原论者普遍接受对一只猫的主体体验似乎是非实体的并且"在心智中",他们论证它的确是一种脑的功能或状态。简言之,图6.2中的还原论模型试图通过消解意识体验或者将其还原为可以让E(外部观察者)大体上观察和测量的某种物理东西,来解决意识体验一物理世界的分裂。

这即是说,它试图将事物从主体的第一人称视角(对猫的意识体验)如何显现缩归为一种可以被E的第三人称视角观察的脑的状态(或功能)。但是还原论者依旧留下了(暗含在二元论中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分裂。被知觉的对象(在图的左边)仍然与对象的意识体验(在图的右边)完全分离。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