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发布 | 569阅读

【中国声音】宣武医院吉训明院士团队《JAMA Neurol》发文提出早期预防卒中神经功能恶化治疗新方案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李思颉

宣武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马青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1.jpg






2024年4月23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院士团队在神经病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JAMA Neurology》上发表题为“Effects of Tirofiban on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论文。该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且不增加颅内出血和系统性出血风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研究员赵文博李思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吉训明院士和马青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1.png








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恶化与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一直是该领域的临床难题,早期抗栓治疗被视为防治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恶化的关键策略。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治疗已被证实可以降低卒中复发、改善临床结局,但由于存在耐药性、起效时间慢及患者吞咽障碍等问题,应用现有的口服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仍有10-20%患者会发生神经功能恶化。


替罗非班是一种可静脉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相较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其具有特异性更强、起效速度更快等优势。为明确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在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方面的作用,研究者发起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在国内10家中心纳入425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或取栓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卒中发病24小时内随机给予静脉替罗非班(213例)或单纯口服阿司匹林(212例)。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72小时内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的发生率仅为4.2%,而常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为13.2%。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72小时内症状性脑出血率没有显著差异。


2.png


该研究成果今年2月份在美国菲尼克斯举办的美国卒中大会上主旨报告,引发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美国卒中大会主席Tudor Jovin教授在评价中指出:该研究成果为错失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耶鲁大学医学院卒中与血管神经病学系主任Lauren Sansing教授指出:该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除阿司匹林以外的抗血小板治疗新方案。


*该研究得到北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JQ22020)、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Z20110000682014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408800、2016YFC1301502)等项目的支持。





吉训明 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学者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等,兼《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 Medicine》等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建了脑卒中预防新技术-主动适应;创研脑卒中急救新技术-靶向低温;攻克疑难重症脑卒中-静脉性卒中。


以通讯作者在《NEJM》《Nature》《Lancet neurology》《Circulation》等发表SCI论文两百余篇,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吴阶平医学创新奖和何梁何利奖等。

马青峰.png

马青峰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抢救中心主任、急诊科副主任,宣武医院卒中绿色通道负责人。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质控数据部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脑卒中防治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组织建立了宣武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负责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管理及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研究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神经科领域权威杂志《Lancet Public Health》《Stroke》《J Neuroinflamm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本文转载自首都医科大学公众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102内容1124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