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发布 | 1218阅读
功能-颅神经疾患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外伤性完全性面瘫一例(颅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系列一)---浙二神外周刊(第453期)

王勇杰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作为神经外科的组成部分,颅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如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损伤所致的面瘫,对年轻女性及某些特殊职业的病人所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甚至影响其一生。自453期开始,总结科室陈景森主任医师和王勇杰副主任医师在此方面所做的工作,尤其是王勇杰副主任医师通过国外所学知识技能对一些病例的实践总结,介绍颅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一些治疗进展等相关专题,希望抛砖引玉供大家借鉴、参考和交流,以不断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水平。


病史简介


患者,男,47岁,因“外伤后右侧口角歪斜2月”入院。


患者2月前不慎从高处坠落致头部外伤,当时即刻出现右侧闭眼不全,口角歪斜,考虑“外伤性面瘫”。患者因颅内血肿于当地医院先行“右侧开颅血肿清除术”,恢复后至我院门诊就诊,查面神经电图提示“右侧面神经损伤”,动态随访未见好转(图1A,B),CT提示“右侧颞骨骨折,累及乳突及岩部”(图1C)。为求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不能,右侧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左侧歪斜,House-Brackmann分级VI级。


图1. A.外伤1月时面神经电图,可见与左侧相比,右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延长,波幅显著减弱,瞬目反射无法引出;B.外伤2月时面神经电图,相比A图波幅进一步减小;C.CT可见右侧颞骨骨折,累及面神经膝部(红色圆圈)。


诊疗经过

考虑患者外伤后已2月余,随诊面神经功能恢复差,连续神经电图检查提示神经受损严重,且神经变性呈进行性加重,考虑单纯药物等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故入院后经术前准备评估后决定行“右侧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

取右侧耳前皮纹内手术切口,暴露右侧面神经主干(图2A),术中电生理监测,刺激面神经完全无响应。切开腮腺,由近端逐渐向远端分离暴露面神经分支(图2B)。暴露咬肌后,切开咬肌筋膜,于咬肌内寻找到咬肌神经(图2C)。分别离断咬肌神经和面神经根部,将面神经与咬肌神经对接,用10-0 proline线吻合4针固定(图2D)。


图2. 术中所见。A.暴露面神经主干;B.面神经分支显露;C.寻找咬肌神经;D.神经吻合完毕。


术后指导患者咀嚼肌功能恢复,并逐步开始训练右侧口角的运动功能,术后3月时可见口角微微上抬(图3B),术后5月可见患者咬合动作时右侧口角明显上抬(图3C),术后11月患者已经能够自如完成微笑动作(图3D),静态时面部表情对称。


图3. 术后患者右侧口角运动功能逐步改善。A.术前表现,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对侧偏斜;B.术后3月,鼻唇沟开始出现,咬牙时右侧口角轻度上抬;C.术后5月,咬牙时右侧口角明显上抬;D.术后11月,患者能够做到两侧口角一起上抬,自如完成微笑动作。


讨论


面瘫是指面神经损伤而导致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从而影响面部表情和运动。引起面瘫的原因包括特发性面瘫、外伤、感染 、中风、肿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1]面瘫会影响面部表情正常展示,这不仅仅严重影响外观,还会对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研究表明,面瘫患者容易出现社交障碍、自我认知受损、心理疾病和整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2]


面瘫的治疗方法会根据病因、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对于轻度的可逆性面瘫,通过药物、物理康复、神经电刺激等均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对于重度的不可逆性损伤,则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干预,包括面神经断端直接吻合,神经移植术,肌腱移植术,自由肌瓣移植术等。[3,4]


神经移植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手段。常用的移植神经包括舌下神经、咬肌神经、副神经等。[5]尽管舌下-面神经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式,但是容易引起舌肌萎缩,影响语言和神经功能。[6]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是新兴的一种用于治疗面瘫的手术方法,咬肌神经与面神经距离接近,且能够提供较强的肌肉收缩动力,吻合面神经后能够有效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和功能改善。适用于面神经损伤严重且不可逆转,即House Brackmann分级V-VI级的患者。[7]


相比较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咬肌神经与面神经分支颊支或颞干吻合的手术方式[7-9],我们进行了改良,采用咬肌神经与面神经主干进行直接吻合,最大程度上恢复面神经各分支功能,不仅能够恢复眼轮匝肌张力,促进闭眼功能的改善,术后通过咬合动作还可以实现嘴角的动态上扬,经过规范的术后康复训练,有望让患者恢复动态微笑的功能。而且,该手术只获取咬肌神经中的一个分支,仍然能够保留部分咬肌功能,而我们咀嚼动作同时还依赖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等咀嚼肌群的功能,因此术后只需要适当加强咀嚼训练,患者即可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并不会造成额外的损伤。


该术式也有一定的局限,对于面神经损伤时间超过2年,面部表情肌已经彻底萎缩的情况,则无法起到改善效果,此时,则需要通过自由肌瓣移植来恢复动态功能。[10]此外,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手术的效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面部神经的再生和恢复通常需要数月至数年的时间,患者需要有耐心并积极参与康复和物理治疗。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Boerner M, Seiff S. Et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facial palsy[J]. Curr Opin Ophthalmol. 1994;5(5):61-66. DOI: 
2. Lyford-Pike S, Nellis JC. Perceptions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Paralysis: Predicting Social Implications and Setting Goals[J].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 2021;29(3):369-374. DOI: 10.1016/j.fsc.2021.03.008.
3. Rosson GD, Redett RJ. Facial palsy: anatomy, etiology, grading, and surgical treatment[J]. J Reconstr Microsurg. 2008;24(6):379-389. DOI: 10.1055/s-0028-1082897.
4. Jowett N. A General Approach to Facial Palsy[J].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2018;51(6):1019-1031. DOI: 10.1016/j.otc.2018.07.002.
5. Jandali D, Revenaugh PC. Facial reanimation: an update on nerve transfers in facial paralysis[J]. 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9;27(4):231-236. DOI: 10.1097/MOO.0000000000000543.
6. Altamami NM, Zaouche S, Vertu-Ciolino D. A comparative retrospective study: hypoglossofacial versus masseterofacial nerve anastomosis using 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9;276(1):209-216. DOI: 10.1007/s00405-018-5186-y.
7. Banks CA, Jowett N, Iacolucci C, et al. Five-Year Experience with Fifth-to-Seventh Nerve Transfer for Smile[J]. Plast Reconstr Surg. 2019;143(5):1060e-1071e. DOI: 10.1097/PRS.0000000000005591.
8. Hontanilla B, Olivas-Menayo J, Marre D, et al. Maximizing the Smile Symmetry in Facial Paralysis Reconstruction: An Algorithm Based on Twenty Years' Experience[J]. Facial Plast Surg. 2021;37(3):360-369. DOI: 10.1055/s-0041-1722905.
9. Li T, Liu Y, Zhang S, et al. Multiple Model Evaluation of the Masseteric-to-Facial Nerve Transfer for Reanimation of the Paralyzed Face and Quick Prognostic Prediction[J]. Front Surg. 2022;9:735231. DOI: 10.3389/fsurg.2022.735231.
10. Oyer SL, Nellis J, Ishii LE, et al. Comparison of Objective Outcomes in Dynamic Lower Facial Reanimation With Temporalis Tendon and Gracilis Free Muscle Transfer[J].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8;144(12):1162-1168. DOI: 10.1001/jamaoto.2018.1964.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勇杰副主任医师整理和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往期回顾



点击进入 浙大二院神外 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