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者寄语
本例患者右侧椎动脉狭窄性闭塞合并血栓形成,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的球囊血管成形术(BASIS技术)既解决了远端血栓逃逸问题,同时很好解决狭窄病变,简化了操作、减少器械交换、减少了手术时间,患者恢复良好。BASIS技术解决了ICAS合并远端血栓的患者过往手术方式存在的困境,是目前解决这类疾病的极简手术方式和最优解决方案。
本期「沛嘉加奇·嘉介谈」邀请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朱勇教授,分享应用:BASIS技术治疗后循环多发狭窄闭塞一例,精彩不容错。




右滑查看更多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8岁。
主诉:头晕、反应迟钝、行走不稳14小时余,2023.8.6急诊入院。
现病史:
患者工友诉患者14小时余前工作过程中诉头晕不适,呈昏沉感,回去休息时晕倒在楼梯旁,工友发现后予按人中、喝糖水后患者神志恢复,但反应迟钝、行走不稳、双下肢乏力,遂急诊送入急诊科,颅脑CT检查提示脑动脉硬化。予补液、补钾等处理。
在急诊留观过程患者进食氯化钾颗粒后有呕吐胃内容物1次,非咖啡色,非喷射状。
患者神志模糊,反应迟钝,站立、行走不稳,诉双眼视物模糊,双下肢乏力,为进一步诊治,急诊收住院。
既往史&个人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有长期吸烟史30余年,1-2包/天;有长期饮酒史30余年,每天500-1000g白酒。
02 入院查体
T:36.6℃,P:62次/分,R:20次/分,BP:125/73mmHg。
神志模糊,反应迟钝,对答不能切题,言语不清,双眼球运动不能配合,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灵敏,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双侧Babinski征阴性,双侧Chaddock征(-),颈软,kernig征阴性。
NIHSS评分4分(意识1分,言语1分,共济失调2分),洼田饮水试验I级。
03 入院初步诊治
患者入院后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他汀降脂,改善循环、补液、补钾等对症支持治疗。
04 入院后情况
患者入院后病情较前加重,2天后患者呈昏睡状,呼喊可睁眼,可发声,问话不答,无发热、有痰、痰难以咳出,饮水呛咳,四肢抬起困难,无大小便失禁。
BP 120/76mmHg,神志呈昏睡状,可发声,问话不答,双侧瞳孔等圆等大,d=2.0mm,对光反射灵敏,左眼居中位,右眼内收位,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咽反射不能配合,四肢肢体肌力2+级,肌张力低。双侧Babinski征(-),双侧Chaddock征(-)。颈软,kernig征阴性。
NIHSS评分24分(意识4分,凝视1分,视野1分,四肢肌力12分,共济失调2分,言语2分,构音2分)。
05 术前影像信息
➢头颅CT
脑动脉硬化。


➢头颅MRI
双侧小脑半球、双枕叶、双海马及脑桥右侧多发脑梗死(新近病灶),不除外基底动脉尖综合症可能。




➢头颈部CTA
左锁骨下动脉非钙化斑块,管腔重度狭窄;
左侧椎动脉发育异常;
右侧椎动脉V4 段重度狭窄,建议DSA检查;


06 术前诊断
①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②双侧椎动脉V4段闭塞;
③低钾血症;
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⑤左锁骨下动脉管腔重度狭窄;
⑥双侧颈总动脉及左侧椎动脉斑块形成(多发);
⑦双侧下肢各级动脉斑块形成。
诊疗经过
01 术前讨论
➢手术指征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头晕、反应迟钝、行走不稳14小时余入院,无静脉溶栓指征,保守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及四肢瘫痪,NIHSS评分24分,结合既往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考虑后循环血管急性闭塞导致脑梗死。家属有介入治疗意愿。
➢发病机制
考虑双侧椎动脉狭窄性闭塞,存在狭窄内血栓或狭窄后血栓形成可能性大。
➢手术策略
结合患者影像资料,左侧椎动脉纤细,右侧椎动脉为优势椎动脉,拟进行“右侧椎动脉取栓+血管成形术”,采用以加奇材料为核心的最先进理念的BASIS技术以优化手术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减少血栓逃逸的风险。
02 术中器械
8F血管内通路导管
0.017inch 微导管
200cm 0.014inch 微导丝
加奇生物 6F 12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加奇生物 3.0*25mm Syphonet®取栓支架
加奇生物 2*15mm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
颅内支架系统 4.0*30mm
03 手术过程
主动脉弓造影示:主动脉弓呈"Ⅲ"型弓,依次发出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起及左侧锁骨下动脉,见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猪尾巴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左侧椎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V4段闭塞。
顺导管鞘植入8F血管内通路导管于右侧椎动脉造影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闭塞。
顺8F血管内通路导管进入6F 12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在微导丝、微导管带引下在透视下到达右侧椎动脉闭塞处近端;
微导丝及微导管通过椎动脉闭塞处置于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撤出微导丝,微导管造影提示位于血管真腔。
顺微导管置入3.0*25mm Syphonet®取栓支架,撤出微导管,6F 12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内造影显示椎动脉V4段闭塞;
顺Syphonet®取栓支架导丝置入2*15mm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在路图指引下,小心将球囊放入闭塞部位,缓慢加压至8atm,造影提示闭塞椎动脉有血流好转,透视下固定微导丝,缓慢撤出球囊。
6F 12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内造影显示导管头端抵住血栓,透视下负压抽吸,可见卡式注射器内无明显血液流出,等待90s后,将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越过闭塞段,缓慢后撤3.0*25mm Syphonet®取栓支架,用注射器回抽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后接滴注,卡式注射器内可见2*10mm血栓;
造影示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双侧小脑前下动脉血流恢复,置入微导丝至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
造影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仍可见重度狭窄,顺6F 12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进入300cm微导丝,微导管在透视下到达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撤出微导丝,微导管造影提示位于血管真腔。
准确覆盖狭窄起始部上端,释放支架,造影证实血管成形良好,无明显残余狭窄。


04 术后情况
➢术后影像
术后第二天复查头颅CT:双侧小脑半球、双枕叶、双海马及脑桥右侧多发脑梗死,继发脑出血并血肿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术后一周复查头颅CT:双侧小脑半球、双枕叶及脑桥右侧多发脑梗死,大致同前;脑实质散在出血灶,较前片范围略缩小,密度减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片减少。




➢患者住院21天出院诊断
①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②双侧椎动脉V4段闭塞
③低钾血症
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⑤左锁骨下动脉管腔重度狭窄
⑥双侧颈总动脉及左侧椎动脉斑块形成(多发)
⑦双侧下肢各级动脉斑块形成
➢术后药物治疗
丁苯酞软胶囊 0.2g,口服,每天三次(3个月)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75mg,口服,每天一次(长期)
阿托伐他汀钙片 20mg,口服,每晚一次(长期)
➢出院情况
患者神志清楚,言语不清,无头晕、头痛,少许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气促,左上肢可抬起,左下肢抬起费力,右侧肢体无活动。
查体: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均为3.0mm,对光反射灵敏。左上肢肢体肌力4级,左下肢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低。双侧Babinsiki征(-),双侧Chaddock征(-)。
出院时mRS评分4分,NIHSS评分13分,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患者继续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一月,出院时患者神志清,精神可,睡眠一般,流质饮食,大小便正常,言语进一步改善,吞咽基本正常。左上肢活动可对抗重力抬起,左下肢活动可抵抗部分阻力抬起,右侧肢体肌肉抵抗部分阻力活动。
查体:伸舌居中,软腭提升差,左侧咽反射正常、右侧咽反射稍弱。左上肢肢体肌力4+级,左下肢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稍低。双侧Babinski征(+),双侧Chaddock征(-)。基本可维持坐、立位及行走平衡,步态基本正常。
mRS评分2分,NIHSS评分4分。
病例总结
//
在处理颅内闭塞病变时常使用内径小、通过性好、头端柔软的微导管,加奇生物 Syphonet®取栓支架能顺畅的通过0.017inch微导管,避免了微导管的交换,简化了手术流程
加奇生物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较长的输送杆、匹配Syphonet®取栓支架导丝的快速交换系统,很好的处理了球囊的到位难题。
术者信息
朱勇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卒中学会高级会员。
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缺血性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
深圳市健康管理学会介入放射专委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卒中学会理事。
深圳市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会长。
深圳市卒中学会介入分会副会长。
深圳市医学会内科学专委会委员。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脑与神经疾病专委会委员。
深圳市医院协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
深圳市医师学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团队介绍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 脑血管介入团队成员
朱勇、刘涛、刘潺潺、兰春伟、周彪
亚专科简介
向上滑动了解更多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