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发布 | 1677阅读

【领航者】吴伟教授: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亚专科共成长

脑医汇

吴伟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中国神经外科历经百年岁月,如今已迅速崛起,各亚专业学科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为更好促进神经外科各亚专业学科交流,脑医汇-神外资讯倾情打造《领航者》专访栏目,邀请国内各大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分享学科发展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探索学术创新的前沿方向,推动中国神经外科各个亚专业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期我们请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吴伟教授,聚焦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的发展历程,谈谈个人与亚专业的共成长。


01

神外资讯:我们知道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由国内著名神经外科前辈侯金镐教授创立于1954年,是国内最早的神经外科专科之一,也是江苏省内首个神经外科,至今已有70年历史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江苏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技术力量雄厚,亚专业专病特色明显,尤其是脑血管病亚专科发展迅速,能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脑血管病亚专科的发展历程?目前取得了哪些突出性的创新成果?

吴伟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是由侯金镐教授于1954年创立的省内第一家神经外科,历史悠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其床位数、规模、亚专业分布以及医、教、研发展在省内可以说是最有潜力的。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很早就有脑血管病亚专业,但由于历史原因,该病主要局限于一些常见病种的外科手术。大概在2015年,路华主任将神经介入引进到神经外科,从无到有开始做起。后期在医院、科室等各方面支持下,我们成立了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亚专业组。本人一直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工作,在2016年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并与路华主任组建了从外科手术到神经介入的全链条团队,全面实施脑血管病的诊疗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本科室年手术量(介入+外科手术)达到每年1000余例的规模数量。其中在纯治疗不含造影的手术中,介入手术大概900余例,外科手术大概200-300例。实际上我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受到床位和人员的各方面限制暂时无法进一步拓展。
本科室的治疗病种几乎覆盖了脑血管病所有病种,包括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瘘等。在一些复杂的血管病处理上,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有一个神经外科专用的神经介入复合手术室,可同时做DSA和开放手术。比如复杂动脉瘤、高分级动静脉畸形、复杂动静脉瘘这些病种,单纯靠介入技术或外科手术技术都很难,但是在复合手术室,外科手术和介入团队联合就能把很多复杂血管病处理得非常好。
在临床研究方面,路华主任做得也非常好,他牵头了多项临床研究(目前在研的有7-8项),并参与了多项全国行业指南的制定。本团队在烟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也申请了很多相关课题,目前已经有了一些产出。烟雾病的基础研究是基于临床需求的,目前我们在烟雾病的脑血管重建方面,一年的治疗量大概在100余例,这个量在国内和省内也是居于前列的。烟雾病不是纯粹的临床技术问题,它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例如该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投入精力相对大一些。我们的研究团队近几年也获得了一些相应课题支撑,包括江苏省卫健委重点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1重点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仅烟雾病这一单病种,我们目前投入的经费大概有70多万。因此,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结合临床的需求,从外科手术到介入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02

神外资讯:您刚才也提到了,复合手术是我们的一大特色,那在我们整个的团队当中,是不是会要求我们的年轻医生既要会开放手术,也要会介入手术,不知道您是怎么培养我们年轻医生的?咱们的科室在日常会开展哪些学术活动来促进我们的学术交流,包括促进我们组内年轻医生的成长,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吗?

吴伟教授:

神经介入和传统外科开放手术是处理脑血管病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过去培养体系不一样,我们这一代人,尤其从事脑血管病治疗的相对年资高一些的大夫,可能要么只会介入,要么只会手术。现在随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体系也在发生一些改变。目前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脑血管病团队里,年轻大夫基本上这两种技术都要掌握。年轻大夫要定期要轮转,一段时间跟着我学习开刀,一段时间到路华主任团队学介入,这样交叉训练让他们掌握有关血管病的所有基本技术。
本科室还有一个解剖实验室,也是一个特色,目前做的非常好。该解剖实验室具备很多脑血管吻合的基本条件,例如显微镜、实验动物、吻合器械等。我们会定期让年轻大夫到实验室锻炼脑血管吻合的基本技术,因为这是处理复杂脑血管病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即脑血管重建。例如烟雾病的搭桥和动脉瘤的搭桥均需要脑血管重建技术,这些过去看来很复杂的技术,现在很多年轻大夫都掌握得非常好。

03

神外资讯:我们知道您是在颅内巨大的血栓性动脉瘤的外科诊疗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在这个方面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面对这一类瘤体巨大的血栓性动脉瘤,您的一些手术诊疗的具体策略,包括您的心得体会?

吴伟教授:

巨大血栓性动脉瘤比较特殊,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进步,现在绝大部分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可能就是单纯介入,而单纯需要外科技术去处理的动脉瘤是越来越少了。但是颅内巨大血栓性动脉瘤是一个例外,因为这一类动脉瘤不仅瘤体巨大,同时有血栓。该动脉瘤除了有破裂的风险,还存在占位效应问题。它可通过单纯的介入去除破裂风险,但不能去除本身的占位效应,可能还是解决不了病人的根本问题。因此,遇到这种颅内巨大血栓性动脉瘤,我个人认为,只要具备基本条件和技术,传统外科手术应还是作为首选,既能解决动脉瘤的出血问题,又能去除占位效应。
颅内巨大血栓性动脉瘤发病率不是很高,一些基层单位的病例还是比较少,但是一些大神经外科中心经常会遇到这类病人,其处理上还是有一些技巧和策略的。我们不能将这类动脉瘤看作常规动脉瘤。很多常规动脉瘤(不管前循环还是后循环)都可以通过传统的夹闭显微操作得到妥善处理。但是颅内巨大血栓性动脉瘤很多时候单纯靠夹闭技术是不行的。只有少部分血栓性动脉瘤可以直接夹闭,但是占比很小,绝大部分需要脑血管重建技术处理。因为很多巨大血栓性动脉瘤长得很大,瘤体上有很多重要血管,每一根血管都需要保住,单纯夹闭可能会牺牲掉很多血管。
脑血管重建,即脑血管搭桥,有很多类型。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巨大血栓性动脉瘤的术前影像(不管是造影还是术前核磁),准备好可能需要到的搭桥技术。现在有很多种搭桥方式,比如颅内原位搭桥和颅内外搭桥。过去传统上取大隐静脉和桡动脉,从颈外搭到颈内,也可以从上颌动脉往颅内各个位置去搭,这是传统的搭桥技术。现在有新搭桥技术,可能就取一段桡动脉。颅内原位搭桥距离不够长,就取一段颅外血管/移植血管进行桥接搭桥。遇到那些大脑前动脉跨双侧的巨大血栓性动脉瘤,很多时候可以从患侧搭到对侧,利用对侧血流替代患侧血流。究竟采取哪一种技术取决于术前影像、术前DSA造影的评估,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充分。

04

神外资讯:还想请吴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您的整个从医的过程中,您经验丰富,同时技术也很娴熟,也有很多独到的手术的策略和经验,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对于广大的年轻医生的成长来说,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是比较漫长或者比较艰难的,在其中也有很多令人感到艰难的时刻,您是如何处理的?

吴伟教授:

神经外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脑血管病更特殊,其风险巨大,因为大脑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很多技术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掌握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所以神经外科大夫很不容易,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神经外科大夫更不容易,作为神经外科大夫需要一种非常良好的心态。
神经外科基本功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颅内和颅底解剖结构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基础,包括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和各种特殊入路,这些需要慢慢练习和掌握。现在的年轻大夫比我们当时的条件好很多,很多国内的大神经外科中心都有自己的解剖实验室,我们科室也配了一些比较充足的设备,以供年轻大夫学习。
其次,技术学习也很重要,比如刚刚提到的传统显微技术和脑血管搭桥技术。现在的年轻大夫应该努力训练这些技术,把它当成一种常用的技术。过去国内能够做搭桥的大夫屈指可数,我们那一代人中,我也是比较幸运,我原来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当时有非常著名的刘承基教授、史继新教授等先辈创下的条件,使得我早期就接触到了脑血管搭桥。所以年轻人要抓住机会训练搭桥技术,一旦训练成熟,就能驾驭很多复杂手术。
此外,神经外科大夫一定要跟着老师,多一些动手机会。这在大神经外科中心都没有问题,因为大中心的病例数很多,可能每天都在训练。这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因为有时候单纯的理论知识可能不够,还必须理论结合实际,这样成长可能就会比较快。
再者,现在得益于国内像神外资讯等自媒体平台,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各种专题的学术会议和培训,年轻人要抓住机会,走出去,听同行专题讲座,进行专门训练。国内现在也有很多脑血管重建培训班、颈动脉内膜剥脱培训班,年轻人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过去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神经外科大夫,周期要10-15年。但是如果现在年轻人可以努力把握这些适宜的条件,其成长周期可能会比别人短,这是我对年轻医生的一些建议,谢谢。

05

神外资讯:接下来我们想请吴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也是作为神经外科的行政副主任,对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亚专业专科目前的阶段性目标,以及长期发展有着怎样的规划和期待?

吴伟教授:

我们从一开始设立脑血管病亚专科的时候,就在考虑这个问题。目前我们脑血管病团队的数量和质量在省内居于前列,在国内也排在第一方阵。但仍有很大拓展空间,现在主要局限于床位数和人员配置,但也是在持续改善。这几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分成了三个院区,我所在的是广州路院区,该院区有4000多张床位。现在正在新建的院区叫雨花院区,大概两年之内就要投入使用,整个医院会有2000张床位的拓展空间。神经外科也在努力,把规模进一步扩大,提升收容的病人数量和每年的治疗量。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多做一些复杂病种,本科室也在这两年储备一些相应人员。
再者,在我们这样类型的医院里,临床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院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仅有学校、医院的要求,临床病人也需要我们进行临床研究。实际上本科室已经开始一些研究,后面会集中精力在某些方面争取突破。我们有很好的条件,即病人基数大,背靠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现在本科室也有一些双聘教授,通过与专门做基础研究的南医大教授合作和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后期期待有一些比较好的研究成果,最终使得病人获益。

06

神外资讯:最后还是请吴教授跟我们分享一下,也是跟广大的神经外科同道或者说从事脑血管医生分享一下您人生比较喜欢的一句话,或者说您觉得受益比较大的一段话,可以吗?

吴伟教授:

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刘承基教授,现在102岁了,身体还很健康,他送我了一副字,我认为这是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心境,分享给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神经外科医生心要静下来。不像很多其他科室,神经外科很复杂,神经外科医生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一颗很平静的心,需要狠下功夫努力,这样将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大夫。



专家介绍


吴伟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兼三病区主任,神经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督查专家、委员,中国海峡两岸医疗协会神经外科缺血外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烟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组组长,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组副组长,江苏省卒中学会理事,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出血性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及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先后获解放军12.5科研重点项目、南京军区面上科研项目、江苏省卫健委重点项目、江苏省人民医院5.11临床能力提升工程重点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累计科研经费150余万元;先后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排名第1)、中华医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江苏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4、6)、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3)、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7)各一项,参编外科学专著二部;2009年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2016年芬兰赫尔辛基医学院访问学者,2011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C类项目资助,2013年入选江苏省第四批次“333”人才工程培养资助,江苏省首批卫生系统拔尖人才

擅长: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复杂脑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烟雾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颈动脉狭窄的显微内膜剥脱术;脑脊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个人累计完成神经外科各亚专业手术超6000例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