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5日发布 | 1400阅读

【会议通知】2024全国内镜神经外科学术大会,5月17-19日

神外资讯




专题分享


分会场二:内镜颅底外科论坛



内镜颅底外科概况


神经内镜技术从上世纪初开始,经历约百多年的螺旋式上升发展,在众多新兴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在众多国内外神经外科前辈的引领下,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器械不断涌现,内镜神经外科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神经内镜手术不断开疆拓士,逐渐分化为两大应用场景,一为脑室内病变手术,二是颅底病变手术。颅底手术早期主要用于垂体瘤手术,到后来扩展到前颅底鞍结节脑膜瘤、斜坡海绵窦脊索瘤的手术,近些年来逐渐替代颅咽管瘤的开颅手术,延伸到岩尖神经鞘瘤胆脂瘤的手术等。手术入路不断扩展,从鼻蝶入路到扩大鞍结节入路、上颌窦翼腭窝入路、海绵窦内外侧入路、斜坡入路、岩尖入路等;手术区域不断延伸,从前颅底到下斜坡,从中央颅底到海绵窦、翼腭窝、颞下窝,从蝶窦到三脑室,手术范围更大、更广、更深;手术技术不断革新,从最早的综合颅底重建技术到垂体移位技术、颈动脉游离移位技术、海绵窦内侧壁切除技术、前后床突及鞍背磨除技术、假包膜外切除技术、颈内动脉远近端控制技术等。
另一方面,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治疗脑膜瘤、脊索瘤、颅咽管瘤的全切率越来越高,手术并发症越来越低,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如颅咽管瘤的手术全切率达到80-90%以上,而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逐年下降,百分比降到个位数。其他并发症如颈动脉损伤、鼻出血、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癫痫、视力下降、死亡的情况越来越少。尽管如此,颅咽管瘤术后的垂体功能低下和尿崩的发生率仍偏高,所幸这两种并发症目前都有药物替代治疗。
因此,内镜神经外科近些年的跨越式发展,开拓了颅底手术治疗的平台,革新了颅底手术治疗的理念,改变了颅底手术治疗的模式,更新了内镜颅底解剖的理论,提高了颅底肿瘤治疗的效果,进而推动了神经外科从基本神经外科走向精准、微创全新领域。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颅底外科介绍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内镜工作最早由冯华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早期主要从事脑室镜的工作,现由科室主任胡荣教授牵头,以林江凯教授、崔高宇教授、胡胜利副教授分别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以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面(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鞍区鞍旁鞍上斜坡病变、前颅底和中颅底肿瘤为主的神经外科工作。近些年来,在胡荣主任的带领下,内镜工作蓬勃发展,全面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团队目前已经成功开展了经鼻内镜下应用复合血管保护技术切除侵袭海绵窦肿瘤、经鼻内镜扩大手术入路切除巨大脊索瘤、经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及方式个性化切除颅咽管瘤、全内镜下经鼻或经眉弓锁孔切除鞍结节及前颅底中大型脑膜瘤等手术。在侵袭海绵窦和斜坡肿瘤方面,能够比较娴熟的利用颈内动脉近端控制技术、垂体移位技术、颈动脉游离移位技术、后床突及鞍背磨除技术等复合血管保护技术降低颈内动脉损伤的概率,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在颅咽管瘤方面,借助于国内外对颅咽管瘤起源以及分类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颅咽管瘤不同的起源部位、生长方向、质地和血供,能够个性化采用不同入路和方式切除肿瘤,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在前颅底和鞍结节脑膜瘤方面,能够针对肿瘤与视神经及颈内动脉的不同关系、扩展范围以及质地,分别采用全内镜经鼻或经眉弓或双镜联合等不同的方式完整切除肿瘤;在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方面,能够在保护面听神经的同时,采用“双镜合一”既兼顾脑干腹侧死角和内听道深部,保证听神经瘤全切,又能保留瘤周正常血管及神经,达到恢复好、影像佳的效果;在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方面,针对术区视野差,切口狭窄,使用全内镜下血管减压,充分利用内镜对视觉的拓展作用,显露颅神经周围视野盲点,做到既暴露充分,又牵拉小,损伤小,有效提高了缓解率,减少了并发症。





下一期将进行经颅内镜微创手术论坛分享,敬请期待!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