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5日发布 | 1014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铅衣骑士说丨赵泽楠 梁鸿 蒋晓江:勇攀高峰,“神龙摆尾”——支架辅助栓塞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一例

赵泽楠

重庆西区医院

梁鸿

重庆西区医院

蒋晓江

重庆西区医院





本 期 病 例 





01

病例信息



患者:老年女性


主诉:肢体无力4个月,加重伴语言不清10天。


现病史:


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无力,持物不稳,双上肢阵发震颤,无明显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于外院就诊,治疗不详;


10天前,自觉症状加重,行走不稳,言语不清,流涎,无恶心等表现,患者觉症状未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以“脑梗死”收入我科;


入院后完善头颈部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CTP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史:患者6年前行颈内动脉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糖尿病10年,治疗不详。





入院查体:患者GCS评分15分,意识清楚,言语清晰,无眼睑下垂,双眼球活动良好,右上肢肌力3级,余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


02

术前造影




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造影提示:动脉瘤瘤颈累及上下干支,下干支与M1成角较锐S弯;患者右侧颈内动脉非常迂曲。

3D造影成像:动脉瘤大小约3.7*3.1mm。


其它颅内血管未见异常。






03

治疗策略




患者动脉瘤瘤颈累及M2段上干支和下干支;瘤体欠规则,患者既往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其位置相对表浅,在治疗时,可选择开颅夹闭或介入治疗;

动脉瘤所累及分支血管几乎自瘤壁发出,根据《2021年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优选开颅夹闭;

但由于患者高龄,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且患者自身选择介入手术意愿强烈,遂遵循患者意愿选择介入治疗。


瘤颈较宽,均匀累及双侧分支,计划选择金属覆盖率高的编织型支架,单一支架缩窄瘤颈,辅助弹簧圈栓塞(如下图);

能更好保护瘤颈和重建血管,起到一定血流导向的作用,达到远期治愈目的。由于瘤颈较宽,备“T形”支架技术辅助栓塞。



04

手术耗材



LEO+Baby支架 2.5*25mm

弹簧圈 3*6、2*3、1.5*2

SL-10微导管

Echelon-10微导管

Synchro14微导丝

8F鞘管

6F中间导管


05

手术过程



Synchro14微导丝牵引支架微导管到位;弹簧圈微导管到位。


送入3*6mm弹簧圈成篮,同时摆一根支架微导管在上干,为T型支架做准备;

释放一枚Leo baby支架 2.5*25mm。


因下干支与M1成角太锐,支架在转弯处打开,多次推拉调整,以“神龙摆尾”方式释放,将支架尾端避开上干开口。


释放支架后,再依次送入2*3mm、1.5*2mm两枚弹簧圈完成治疗。


术后造影显示各分支血管通畅,动脉瘤不再显影。



06

抗血小板策略




术前:

双联抗血小板:100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3天。



术中:

支架释放前后团注欣维宁各10ml,并6ml/h泵注维持至术后双抗起效重叠6小时。



术后:

常规双抗:100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管理3个月,单抗6-12个月。


07

术后影像及随访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4天出院,出院mRS 0分。


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复查头颈部CTA: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


复查CTP未见明显异常。


术者体会  








对于复杂分叉部动脉瘤介入治疗,尽管有诸多技术如单栓、支架辅助栓塞(半T、灯笼技术、穹隆技术、摆尾技术、Y型技术、T型技术)、瘤内扰流等可供选择,但治疗原则是确保分支血管的通畅,应综合考虑瘤颈位置、血管形态来选择适用且可行的方案。


最常见的也是单支架技术治疗,半T(倒“L”)的形态起到缩窄瘤颈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节省费用;但由于并不能完全保护瘤颈,可能存在复发风险。


激光雕刻支架操作简单,受限于设计特点和金属覆盖率,其对瘤颈的修复及远期疗效理论上不及编织型支架,但后者在操作技术及术后管理上有一定要求,故需要根据术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支架。


随着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分叉部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也将不断进步,选择也会越来越多,如WEB装置、Silk Vista Baby血流导向装置等,更多的经验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Rinne J, Hernesniemi J, Niskanen M, et al, Analysis of 561 patients with 690 middle cerebral arteryaneurysms: anatomic and clinical features as correlated to management outcomelJ]. Neurosurgery,1996,38(1):2-11.

[2] Thompson,  Gregory, B. , Brown,  Robert, D. , Amin-Hanjani, & Sepideh,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3]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 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

[4] Lv, M. . (2022).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neurysms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pcoa) by the swinging-tail technique: a technical not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1.

[5] F.Cagnazzo, et al. (2018). Flow-Diversion Effect of Leo stent: Aneurysm Occlusion and flow remodeling of covered side branches and perfora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术者简介


赵泽楠

重庆西区医院

医学硕士,重庆西区医院神经疾病中心介入负责人。
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重庆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重症与促醒学组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医学新型专利2项。主编专著 1 部,副主编2部。
























梁鸿

重庆西区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重庆西区医院神经疾病中心神经外科主任。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青委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全国“2015年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副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SC1 6篇。

























指导专家


蒋晓江

重庆西区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重庆西区医院神经疾病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兼神经内科主任、兼睡眠中心主任。
重庆市睡眠研究会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睡眠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兼行为管理学组副组长、全军神经病学专委会睡眠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重庆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睡眠学组组长、重庆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专委会睡眠学组组长、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及《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等期刊编委等。
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救治、脑卒中二级预防措施、慢性失眠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以及顽固性失眠症的治疗等。在国内率先开展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