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5日发布 | 743阅读

【精选编译】使用Trenza栓塞装置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12例病例系列研究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广浩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方亦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本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张广浩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使用Trenza栓塞装置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12例病例系列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医院的Rahul Raj等总结了使用Trenza器械治疗12例患者的初步经验,旨在评估该装置对患者影像和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已于2024年3月在线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aj R,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7, 2024. doi:10.3174/ajnr.A8153】



研究背景


目前,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仍面临重大挑战。单纯栓塞或球囊辅助栓塞虽然缺血性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但有20%-30%的不完全闭塞风险,尽管支架辅助栓塞可提高完全闭塞率,但会增加缺血事件的风险。为了保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闭塞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支架相关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特别是破裂动脉瘤,已经引入了瘤内扰流装置,如Woven EndoBridge(WEB)、Artisse装置和Contour装置。然而,这些囊内器械的几何形状和尺寸限制了它们在某些动脉瘤中的应用。


Trenza装置为治疗6-12mm宽颈分叉或侧壁动脉瘤而推出的一种瘤内编织带状框架弹簧圈植入物,具有血流中断特性。其目的是在动脉瘤内创建一个稳定的网篮,随后填充标准弹簧圈。理论上,由于独特的囊内特性,Trenza装置的血流中断特性与标准的弹簧圈结合将导致更高的闭塞率,并且与单纯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相比,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更低。然而,将Trenza装置引入临床实践需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因此,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医院的Rahul Raj等总结了使用Trenza器械治疗12例患者的初步经验,旨在评估该装置对患者影像和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已于2024年3月在线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上。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方法,旨在评估Trenza装置在治疗宽颈分叉或侧壁动脉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对象为在赫尔辛基大学医院接受Trenza装置治疗的连续12名患者,包括10例未破裂动脉瘤和2例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大小范围为6-12mm。通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和采用标准血管内治疗技术,Trenza装置被精确植入到目标动脉瘤。治疗效果通过术后的影像学检查评估,主要关注动脉瘤的闭塞率及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结果

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期间,共有12名患者通过使用Trenza栓塞装置接受了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其中2名患者为破裂动脉瘤。中位年龄为64岁,女性占58%,主要涉及的动脉瘤位置为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尖,各占33%(表1)。治疗过程中,9名患者预先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名因阿司匹林过敏而仅使用普拉格雷单抗,2名患者因急性破裂而未接受任何药物准备。术中有5例患者仅使用了1个Trenza装置,7例使用了2个。并且4例患者使用了额外的支架或辅助材料以保护或支持治疗过程。


治疗结果方面,两名(17%)术前接受双抗的患者术后即刻出现症状性缺血并发症,均发生在动脉瘤基底过度密集地填充弹簧圈的患者中,还有1名患者在术后1.6个月因动脉瘤破裂导致死亡。影像随访结果(中位时间6.5个月)显示,8名患者(67%)达到了动脉瘤完全闭塞。2位(17%)患者需要再治疗,临床随访结果(中位时间6.5个月)显示70%(7/10)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mRS保持不变,对于2名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结果均较好(mRS评分分别为0和1)(表2)。


表1. 12例患者的人口学及动脉瘤特征。


表2. 1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研究结论

使用Trenza辅助技术对具有挑战性的中大型宽颈动脉瘤实现了令人满意的动脉瘤闭塞率。在动脉瘤底部进行过度致密的弹簧圈栓塞后,似乎会有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



关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

新型液体栓塞材料NeuroCURE治疗大型宽颈侧壁动脉瘤的动物实验


Contour和WEB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光敏水凝胶型栓塞剂治疗宽颈动脉瘤的初步动物实验结果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张广浩 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审 校




方亦斌 副教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