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发布 | 53阅读

“早诊早治,勿妄断言”丨第四个“世界昏迷日”活动在我国百家医院相继开展!

脑医咨询

脑医汇





2024年3月22日,第四个“世界昏迷日”(WORLD COMA DAY)如期到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中国意识障碍医生联盟、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意识障碍与促醒学组与中国康复医学会颅脑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确定了本届昏迷日活动主题为——“早诊早治,勿妄断言”,这一主题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家属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尽早、尽快地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诊疗,这对于患者的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杜绝一刀切、非黑即白的诊断结论,对于意识障碍病这一恢复周期长,预后存在众多未知数的疾病具有敲门砖作用;避免做出草率的诊断结论,保留对于良好预后的愿景,这对于患者家属心理防线的修筑同样至关重要。


随着临床救治能力的提高,神经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大幅下降,导致意识障碍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这一疾病漫长的治疗周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患者长期处于“死不了,治不好”的绝望境地,且治疗费用巨大。从国内来看,我国每年有近10万患者因颅脑外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病陷入昏迷,继而陷入长期的意识障碍状态。保守估计,国内目前存在50-100万昏迷患者。



2024年3月1日至6月30日,我们将迎来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为提升办税效率和申报体验,纳税人可通过手机个税APP提前预约。










目前对于慢性意识障碍诊疗的挑战性问题,主要有二:


一是慢性意识障碍主要分为持续性植物状态和微意识状态两种亚类。这两种状态均意味着患者长期与外部世界“断联”,因此其病情特别容易被忽视、诊断特别容易出偏差、治疗特别容易致延误,继而错失了最佳治疗与康复窗口,这不仅给患者自身造成了巨大身心伤害,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二是目前对于慢性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还存在改进空间。尽管已经有一些治疗手段和方法被尝试和应用,但仍然缺乏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规范的治疗模式。如何安全有效地加速和提高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成为了当下人类医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上述挑战和增进全社会对慢性意识障碍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我国近百家医院积极响应并参与了此次“世界昏迷日”的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线下义诊、患教活动、线上讲座、帮扶开展手术治疗以及深入患者家庭进行走访调查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2024年3月22日(世界昏迷日),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承办的《康复之春—神经外科意识障碍患者的综合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该会议在北京康复医院顺利召开。此次活动同时进行了“慢性意识障碍-脑积水分流研究”的启动仪式。聘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何江弘主任、高国一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张文毅主任为“意识障碍脑积水分流研究课题负责人”。活动还在北京康复医院门诊大厅举行了世界昏迷日义诊活动,专家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给出了意识障碍治疗、康复相关的建议。此次研讨会充实且有意义,参会人员多达100余人。




通过线下义诊、患教等形式的活动,医学专家、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呼吁社会各界要更加关注和关爱意识障碍患者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活动发起人北京天坛医院何江弘主任呼吁同行:“早期干预治疗切勿轻言放弃,也正因此才有了这次的口号,“早诊早治,勿妄断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慢性意识障碍的治疗与康复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唯有再接再厉,勇攀峭壁!



来源公众号“天坛意识障碍诊疗病房”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