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出现
对于一些难治动脉瘤
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Surpass Evolve
使用简单、导流卓越、极致贴壁
为医生提供FDS有力武器
史赛克与中国医生一起
提供全面微创卒中解决方案
致力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术者简介
杜志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任医师,神经介入专业硕士,师从国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李宝民教授
200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06年开始从事神经介入诊疗工作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主管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学员培训专家组成员
在《Neur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近20分
王晓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
担任《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和《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编委
擅长脑血管病的综合诊治,对颅内外血管狭窄等缺血性疾病的支架置入治疗及急诊取栓拉栓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论基础
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70岁。
主诉及病史:头痛28天入院。发作前无明显诱因头痛,VAS评分8分,伴恶心、视物模糊,血压220/120mmHg。一周前颅脑CT未见出血,脑MRA提示左侧ICA、MCA移形处动脉瘤。现今进一步诊治入院。
DSA下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样染色,呈不规则囊状,瘤体大小约16.6x13.1mm,瘤颈宽6.2mm,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为2.8/4.6mm。
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
颈内动脉⼤型宽颈未破裂动脉瘤,⾸先考虑使⽤FD,本病例相对简单,动脉瘤远端颈内动脉锚定距离较为充分,注意不要覆盖A1即可。动脉瘤体积较⼤,术前即有明显的滞留,为避免术后破裂,应予以辅助弹簧圈填塞。
8F导引导管
6F中间导管
Synchro-14微导丝
XT-27微导管
Evolve 4.5*30mm
Echelon-10及弹簧圈四个。25*50mm两个、12mm*30cm一个、10mm*30cm一个
8F导引导管置于颈总动脉,6F中间导管到达岩骨段。Synchro 14导丝超选动脉瘤远端,到达M2上干,XT-27顺利跟随到M2上干平直段。瘤内预置17微导管备用。
①XT-27导管到位后送入支架,推送阻力较小,过瘤颈时未出现疝入瘤腔的征象,②头端导丝较短,显影段后部可见标记支架头端的mark点,释放后支架头端轻微短缩,位于mark点近端约5mm;该支架头端用于保护的“小翅膀”短而细,不影响支架头端展开,头端采用撤管的减张力释放方式即可,③头端减张释放10mm左右后支架前端基本贴壁,此时予以增加张力确保头端锚定,过瘤颈时继续采用低张力释放,避免支架过多疝入瘤腔,通过后可再增加张力以保证支架贴壁;④整个过程不需要给予很高的张力,在释放至尾端时,可见到XT-27头端(红箭)、支架回收点和支架尾端三个mark形成的等距“三点征”,此时应释放推送的张力,后撤XT-27完全释放支架;⑤完全释放后跟进XT-27导管至支架远端。

再次造影观察瘤内造影剂滞留较支架释放前明显。栓塞4个弹簧圈,直⾄瘤腔内显影明显减少,⽆显著滞留后结束栓塞,术后造影为Raymond 3A,OKM A3级。
首次使用Evolve治疗前循环大动脉瘤,术后效果满意。对于产品初步印象:
1. 支架打开容易,释放过程中,不需要全程推挤;
2. 造影剂滞留明显,支架的导流性能强。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